遇到生人有礼貌,提防坏人有诀窍
坏蛋抢去不硬拼,生命第一要记牢
路上遇到大坏蛋,记住特征告家长
海都闽南网讯 17日上午7点左右,安溪11岁女孩阿燕,上学路上被强行掳走,幸好遇到“多个心眼”的好心人,才得以脱离魔爪。12日下午4时许,厦门10岁男孩林鑫炫,放学回家路上遇到熟人“坏叔叔”邀出去游玩,最后不幸遇害。上个月底,福州也出现一起六年级女孩上学途中,被一个老太婆强行往一部车子上拽的事件,所幸孩子机灵挣扎逃开。
这些事件,无不让每一位父母心惊胆战。孩子大了,总要学会一个人独自上学。离开父母的他们,学会如何防范“坏叔叔”“坏婆婆”,是安全成长中必要的一堂课。
目前,泉州市各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防火、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地震逃生,“防人”安全教育则相对薄弱,应引起重视。
记者连日采访市关工委、市教育部门及曾到国外学习的学者等,一同探讨“防人”之道。一切以预防为先,通过各方努力,尽量避免林鑫炫悲剧的再次发生。
泉州样本群石小学重视“防坏人”教育,开设模拟课
据泉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介绍,泉州历年都很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也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但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防火、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地震逃生演练这四方面,“防人”方面的安全教育则相对薄弱。
据记者了解,专门开展“防人”安全教育的小学并不多。市区北峰街道的群石小学曾专门开设过《假如你遇到坏人怎么办》的公开课。该校因安全教育工作出色,屡获泉州市教育部门的表扬。
群石小学林校长介绍,该校有近1000名学生,其中2/3是外来工子女,学校周边遍布工业区,人员复杂,车流量大,因此特别重视“防人”方面的安全教育。在2010年开始开设《假如你遇到坏人怎么办》公共课的同时,通过漫画教育、情景模拟、课堂讨论,逐渐形成防范坏人的一套方法。该教育局人士称,该学校的做法非常好,应大力推广普及。
首先,重视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周会分发家校联系卡,登记学生在校包括校外碰到的情况,并以卡片方式发送到每个学生家长手中;设家长QQ群,及时分享安全教育知识;提前告知学校附近比较危险的拐角点、危险区域,形成一条安全路线。
其次,情景模拟,预防为主。据悉,学校每两周会安排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每期设置一个安全主题,以小品方式演绎《上下学如何防敲诈》、《如何应对校门口的拐骗》、《公交车上如何智斗小偷》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犯罪分子侵犯小学生的案例。
第三,课堂讨论,学会自救。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讨论身边的各项安全隐患,探讨应对方法,总结分享经验。比如,家长接送迟时,应在校门内保安室旁等待;碰到坏人敲诈时,不要激怒坏人,尽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被歹徒拐卖时,不放弃希望、寻找机会报警或逃离;牢记与救援和破案有关的信息等。让学生们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
日美做法日本做法与泉州相似,美国政府制作宣传视频
泉州师院吕老师曾到过日本参观学习。她称,日本的学校把班级当作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基地,在具体做法上,其实跟泉州群石小学有相通之处。
比如,每周班会上,教师常围绕有关生活安全等设定一些主题,与学生开展谈话讨论,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指导;学校组织大家对上学、放学路上的各种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哪里行人稀少、哪里容易突然冲出车辆、哪里正在施工等,后做成一幅“地图”,贴在教室里,分发给学生和家长;另外,日本市场上还有销售一种类似剃须刀的电击武器,让孩子学会防身。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节目引起父母们的普遍关注。
话题探讨方法要巧妙不宜偏激
原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副主任陈伯禹称,一年365天,扣掉寒暑假、双休日、节日等,学生有180天不上学,因此,政府、家长、学校,都要树立一种共同的责任意识。
陈伯禹称,因社会环境问题,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就不断灌输给孩子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教孩子不与陌生人说话。这样有利也有弊,处理不好会使孩子远离人群,养成孤僻的性格。
其实除了这种生硬的办法,还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办法,比如礼貌性谢绝陌生人东西、找借口谢绝可疑人等,学会一些预防被伤害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