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漫步于沙县区青州镇,映入眼帘的是山清水秀、碧水波澜的美丽画卷,处处洋溢着舒适与惬意,满眼尽是和美景象。近年来,青州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持续创新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服务,将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
9月12日,青州镇澄江楼溪山洪沟治理项目现场,往日洪涝频发、泥泞不堪的沟渠如今已变得波光粼粼,宛如一匹乖顺的丝绸流向远方。村民陈宗魁今年71岁,过去他的田地就在这水患频发的两岸,如今山洪沟治理项目投入使用,给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这里经常会涨水,我们家的地实际能种的只有一两亩,现在改造后不仅不会涨水了,我们实际能种的土地也扩大到了五六亩。”陈宗魁笑着说。
该项目位于澄江楼溪流域,共涉及保护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保护人口3540人,保护农田2100亩。该项目的落地正是青州镇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青州镇持续深化“五个美丽”建设工作,完成创建美丽庭院51个、美丽微景观14个;民生保障持续升温,“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五期)、异州溪澄江楼溪山洪沟治理等16个项目全面完工,青州卫生院投入使用,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
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9月10日,走进位于青州镇的福建琉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糯山药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陈旺正逐一记下挂包科技特派员华树妹给出的指导意见。“这个灌水抗旱和控蔓还得要加强一下。”此前,这片120亩土地因洪水毁坏,已经撂荒了10年。4年前,公司负责人陈旺租下了这个地块,而后决定在这块撂荒地上种植糯山药。“今年每亩种植2200株左右,单株结薯1至2根,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按田头价5元每公斤计算,每亩产值超过了10000元。”陈旺笑着给记者算了笔账。
荒地变丰田,种植基地的蓬勃发展不仅给农户带来了收益,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更给村财增收提供了空间。“现在这个基地不仅能给我们村民提供二十多个就业岗位,更是每年带动周边三十多户农民增收二十余万元。”洽湖村副主任徐建强笑着说道。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青州镇的探索不止于此。深化林改,全面推进天然林生态林“三改三创”工作,持续推行“村企联建·农竹联赢”双联改革模式,扩大辖区联营规模,积极向周边县(市、区)拓展合作空间,力争竹林规模化经营1万亩,促进村财竹农双增收。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 育强培优”专项行动,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闲置资产盘活等路径,精准实施“一村一策”创收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做精社会治理新文章
“感谢你们的调解,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9月5日,洽湖村村民陈水汪再次向青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打来感谢电话。这桩棘手的纠纷起源于2024年。当时,洽湖村第6村民小组和陈水汪等4户村民将各自经营山场中的杉木捆绑进行流转招标,后因发生争议,中标方在将第6村民小组的杉木砍伐完后,并未继续将4户村民的杉木砍伐。而今,4户村民要求中标方按照约定对这4户村民的杉木继续进行砍伐,双方因重新进场砍伐费用产生矛盾。
为了化解矛盾,工作人员组织双方展开了一次面对面调解会议,并专程邀请了村中有威望的长辈作为见证人参与。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双方顺利达成一致。
基层善治,幸福之基。近年来,青州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行“镇—村—网格—微网格—户”的网格化治理模式,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活力。通过加强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源头预防和化解能力显著提升。今年来,青州镇聚焦“平安三率”提升,以高压态势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成功拦截2起,为群众挽回损失3万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13个村(社区)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站,巩固“三方联动”“网约会”等有效机制,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7件,高效解决群众诉求58件,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沙县记者站 薛辰怡 通讯员 连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