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重阳佳节
且看人间重阳日,黄花红叶落满襟
导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充满温情与诗意的节日里,让我们一同赏菊、敬老,探寻秋日的美好。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继中秋节之后的又一传统节日。重阳节是怎么来的?重阳节的起源与古老的天文学有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老的天文学有关。《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与赏菊习俗
说起在重阳节这天赏菊,东晋陶渊明堪称鼻祖。他在《九日闲居》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两百多年后,李白还写了首《九日登山》幻想跟陶渊明一起喝酒赏菊过重阳节:“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杜甫的重阳节
在历代诗词中,有很多关于重阳节的作品,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诗圣杜甫就留下了十多篇重阳诗。这些诗作于老杜人生的不同阶段,记录着他的人生感受。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42岁的杜甫在长安,住在曲江南杜陵一带。这一年的重阳节连日苦雨,他无法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一饮菊花酒了。其实杜甫曲江住所的庭前就有一丛甘菊花,但因为栽种太晚,这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还无法采摘。他在《叹庭前甘菊花》诗中写道:“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杜诗详注》中说:“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可谓一语中的。
乾元元年(758),杜甫离开长安,在华州任司功参军。华州离蓝田比较近,这一年重阳节,杜甫到蓝田崔氏的庄园做客,写了一首有名的重阳诗《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在华州做了一年的司功参军之后,杜甫辞官转徙到秦州,又从秦州到同谷,又历尽艰难入川到成都,后又因为成都兵乱而来到位于东川的梓州。宝应元年(762)和广德元年(763)两年重阳,杜甫都是在梓州度过的。宝应元年九月,杜甫登上梓州城墙,写下:“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九日登梓州城》)”
白发成丝的诗人感到已经没有精力来作昔日的欢会了,世路的艰难已经让诗人身心俱疲。弟妹为烽火所阻隔,用一双醉眼眺望朝廷也是远在天边。连年不断的战火和边塞的羁旅之愁,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感怀。
杜甫在梓州和阆州漂泊了一小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幕府中任职。本以为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可是严武忽然去世了。杜甫只好沿江而下,漂泊到了夔州。大历二年(767),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写了五首诗,名为《九日五首》。“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其一)
诗人抱病登高,回忆往日重阳多与亲朋相聚,如今却只能独酌。既然不能与人同饮,那么菊花的开放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宋玉以来,肃杀之秋天一直是古典诗词中苍凉悲哀之象征,悲秋因此也成为一种传统。尾联两句,诗人又想到了远在天边的弟妹家人,而战乱和衰老让诗人更加感到悲哀。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堪称唐人七律中苍凉悲壮之极品。此诗前四句写景极其壮阔苍凉,悲秋之情自在其中了。“万里”、“百年”的空间和时间跨度都极大,万里作客,百年独登,用大力度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孤独和悲哀。如此心情,却因为生病而不能饮酒消愁,可以说更显悲哀了。
在杜甫的重阳诗中,欢聚为少而离乱为多。诗人在战火和动荡中漂泊,往往在重阳这一天想到以往重阳亲朋欢聚时饮酒赏菊登高的欢乐,总是无比感喟。重阳是秋天的节日,而老杜的诗也充满了秋天苍凉的况味。读这些诗,我们会更加珍惜此时此刻,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吧。(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