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这种行为为“故意改动仪器运行状态”,属于篡改监测数据。这起案件现已被移交给上海市公安局进行进一步侦查处理。
无独有偶,今年4月份,福建省生态环境部门在调阅泉州市一家危废处理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时,发现其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数值波动较大,甚至还有超标后又迅速降低的情况。
福建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流域支队长 黄焱彩:我们以这一个时间段为例,4月6日3:25,它的二氧化硫自动监测结果是269,但是它前后时段,因为是五分钟测一次,它的变化太剧烈,二点几和三点几,这不符合正常的一个数据逻辑。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它的原材料在这一个阶段,应该是一模一样的,那工艺又没有发生变化,它出现这个数值变化,它造假的概率,或者说是人为篡改参数的概率就超过80%。
然而,当省市两级执法人员来到企业检查时,发现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包括通标气测试,管路梳理,将设备、数据采集仪和监测平台数据进行比对,都没有发现问题。执法人员随后进入工控机核查历史日志,发现根本找不到查看日志的功能。在联系设备厂家后,执法人员进入电脑硬盘,发现自动监测设备上累计有25736条操作记录,最近的1000条记录显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含氧量等监测因子的斜率值,也就是修正系数,已被多次修改。
福建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执法信息科负责人 蒋联嘉:4月20日16点56分37秒,它把二氧化硫的斜率值,从2.86修改为1,那就是说,测出来原来是286毫克每立方米,那它因为这个斜率值被修改后,显示出来就变成100,浓度值降低很多了。最后一条修改日志,它把0.78修改成2.86,就是为了防止被发现,它会恢复回去。
企业工作人员 王某:主要还是怕被考核,考核你肯定要被扣钱。更改完了,正常后马上又更改回来,所以才每次更改了,有的记录就会比较多。
据了解,为了保证污染物排放数据达标,这家企业从2022年5月开始,不断修改自动监测设备上的数值,导致在线监测数据严重失真。这起案件目前也已被移送给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