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康复机器人”与“康复服”原理一样,同样按照动漫形象制作的,红色的机器人高60厘米,宽80厘米,有两只手臂,手部是“夹子”可以夹小物品。“康复机器人可以增加康复师和患者的互动性。患者自己操控针筒,随着针筒抽动,机器人上下左右挪动手臂,并尝试夹起小型物品。”薛德宇说,在患者推动针筒时,对手部有抗阻训练,可以锻炼患者手部力量和灵活性、稳定性。
两件“康复器械”的制作用了近一年时间。“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单独开办了相关课程,由指导老师对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指导,并留下作业,让大学生完成。”薛德宇说,他和另5名大学生组成团队,开始制作独特的康复器械。“我们选用的制作材料就是身边的物品,比如纸壳、针筒,这样既新奇环保,又节省费用。”
患者通过操控“康复机器人”夹起小物件,进而锻炼手部力量和灵活性、稳定性。 苍雁 摄
“在制作过程中,比如机器人手臂打孔的位置不太好掌握,有的地方会因为材质软而断开。”薛德宇和同学们屡次尝试,经过反复改良,终于完成两件康复器械。
目前,在任课老师的支持下,康复器械已投入临床,让患者进行使用。“患者使用后,反响非常好,觉得增加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对于未来,薛德宇表示,将批量制作放置医院内并申请相关专利。 (记者 苍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