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想知道我们家的虾有多大吗?看主播手上的空调遥控器,是不是一目了然。”近日,在网络直播间,林爱玲手持一只饱满的大虾,笑容灿烂地与屏幕前的网友互动。这一幕,不仅是平潭特产的“云端”展示,更是一位创业者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
从幼教行业人员转型为带货达人,从在外就业到返乡成为家禽养殖新农人,在平潭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一批像林爱玲一样的追梦人,正乘着“马兰花计划”的政策东风,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浪潮,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传奇。
迷惘与破局:
一次转型,一场甘霖
时光回溯到2016年,林爱玲满怀教育理想回到平潭开办幼儿园。然而,招生难题如同一片阴云笼罩在她的心头,让她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心生迷惘。
一次偶然的契机,让她拨云见日。平潭渔民手工晾晒的虾皮、鱿鱼干以及传承百年的鱼丸工艺……这些深植于记忆中的家乡味道,瞬间点燃了她新的创业火花。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林爱玲与搭档林珠云毅然踏上了特产干货的创业征途。凭借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如春风般温暖的服务,她们的实体店很快积累了一批忠实的“铁粉”。

林爱玲(右)和搭档一起直播卖货。
然而,市场的浪潮奔涌不息,单一的实体店模式很快触碰到销量的天花板。如何将家乡的好味道推向更广阔的天地?线上转型的迫切需求,让林爱玲再次陷入沉思。关键时刻,实验区社会事业局为她送来了“破局的钥匙”——“马兰花计划”。
作为人社部部署的全国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项目,“马兰花计划”自2021年在平潭全面实施以来,便成了无数创业者扬帆起航的“加油站”。林爱玲敏锐地抓住了机遇,不仅果断报名,还参加了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组织的初创企业清华大学进修培训。“那次培训拓宽了我的视野,成本管控、客户管理等前沿知识,让我豁然开朗。”林爱玲说。
今年初,林爱玲再次“充电”,参加了全媒体运营师就业技能培训。从直播流量算法到AR工具应用,再到粉丝精细化运营,一系列干货满满的实操技能,让她彻底告别了“看着别人直播风生水起,自己却无从下手”的窘境。“现在我终于摸清了直播背后的逻辑,这套‘理论+实操’的组合拳,太实用了!”林爱玲说。
蝶变与辐射:
一个窗口,一片风景
如今,林爱玲的线上店铺已悄然成为推广平潭味道的“云上小窗口”。不少粉丝因她生动的推荐而爱上平潭味道,更有不少人循着味道而来,将假期旅行目的地定在了这座美丽的海岛。“不仅把家乡的好东西卖了出去,还能为家乡的宣传出一份力,特别有成就感。”林爱玲说。
林爱玲的华丽转身,是“马兰花计划”赋能个体、激活市场的生动缩影,也是平潭以创业培训撬动民生改善的扎实注脚。“十四五”以来,实验区城镇新增就业已超13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控制在5.5%以内,就业质量与居民收入正稳步提升。
林爱玲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平潭的另一端,返乡青年高居文也正经历着相似的蝶变。为帮助父母经营家禽养殖生意,他放弃了在福州的工作,回到家乡。起初,2000多只品质优良的家禽,仅靠熟人介绍和朋友圈售卖,常常陷入优质难优价的困境。他尝试转战抖音直播,却因缺乏系统方法,大半年下来,销量始终在低位徘徊,难有起色。
“朋友推荐我参加区里的‘马兰花计划’,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高居文说,“虽然课程还没结束,但已经有了清晰思路。”
在专业课程和创业导师的精准指导下,高居文注册了两个账号精准对接不同市场,坚持每日直播。如今,线上交易结合老顾客复购,月营收已稳定在两三万元。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怀:“接下来,我要在视频拍摄和产品推选上多下功夫,先做好平潭同城经济,再把家乡的家禽推广到全国。希望区里能举办更多主题的培训,帮我们链接更多资源。”
深耕与绽放:
一项计划,满城花开
一朵花开,引来满园春色。“马兰花计划”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自主选择”的灵活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从萌芽到成长的全周期创业支持。实验区社会事业局推出多元化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导师“巡诊把脉”,为优质项目提供资源对接与实地辅导,围绕行业趋势、政策申领等关键议题,为创业者们指点迷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社会保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创业培训与就业服务融合,创新“培训+导师+资源”帮扶模式,搭建更加多元的创业就业平台。既要让“马兰花计划”在平潭遍地绽放,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海岛,更要通过稳创业、促就业的实际行动,让城乡劳动者就业更有质量、增收更有保障,为平潭高质量发展注入民生动力,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者:林小玉/文 林君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