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井,静卧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岛的东北部海岸。千万年的海浪,在岩壁上冲刷出“海蚀天坑”,也造就了远近闻名的观海胜境。仙人井畔的东美村,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渔村,将“村、渔、景、海、山”的特色熔铸于肌理,成为海岛渔家文化最鲜活的“活态博物馆”。
俯瞰东美村。记者 张永定 摄
扫一扫,看“仙境”中的小渔村,如何唱起幸福的新渔歌
近年,在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里,另一重“浪潮”正汹涌而来——当地启动仙人井及周边景区提升工程,整合东美村等周边村落资源,力推景村一体化发展。得益于此,仙人井景区的年客流量从2019年的77万人次猛增至2024年的130万人次;东美村也走上了“借景生财”之路——民宿、餐饮、休闲渔船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今年已带动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文旅繁荣的背后,也藏着待解的题。面对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仙人井景区正与东美村以“景村融合”的模式挽手蹚路。
6月18日至20日,记者首次来到东美村,开展为期三天的蹲点采访;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持续关注仙人井畔的景村融合,并接连拜访了村庄、景区的上级管理部门,想看清这一博弈与破局:当流量巨浪拍岸,东美村与仙人井景区准备好了吗?
共富之阻
盛夏,东美村迎来最美的季节。正午时分,日头正烈,记者从村部三楼会议室向外望去,碧海蓝天间,仍有三五成群的游客或拍照打卡,或在沙滩漫步。
村委会副主任高传登骑车匆匆赶到,黢黑的脸上淌着汗珠:“我刚从老高家里出来。喏,就是那家。”
高传登说的是村部左前方的一栋石头厝。再往外,便是避风港。一条新扩建的滨海路本应直抵渔港码头,可到了这却被老高家的院子截断。往来车辆必须挤进院外狭窄的巷道“几”字绕行,稍有不慎便会剐蹭。
滨海路于去年春天开工建设,是东美村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的“重头戏”,长约1.3公里、宽约8米,从村口沿着海岸蜿蜒而下,直通紧挨着仙人井的码头。正式通车后,将成为连接村庄与景区的“黄金通道”。
“挡了道”的老高一开始对修路也很支持,就是赔偿几经商议不下,大家好说歹说,他才勉强同意拆围墙。“可围墙刚拆掉,正要继续修路时,他又不干了。”高传登叹了口气。
这几年,仙人井的火爆人气,也沿着海岸线“流淌”到紧邻的东美村,村中旺季单日游客最高峰超5000人次。游客纷至沓来,对于东美村自然是好事,可烦恼也接连不断——
扩建前的滨海路十分狭窄,旺季时车辆一多,加之个别村民占道摆摊,这条小路常堵得水泄不通。之前村里还有部分路段尚未安装路灯,一到夜晚黑灯瞎火。最令游客感到落差的,是村道边上的避风港,刚卸船的渔获就地处理,气味难闻不说,还留下遍地残渣……
“私家车又堵在门口了,这是今天第三回。”“西汐里”海景民宿主理人缪东成吐槽说。他的民宿就在滨海路旁,距离避风港不远。
2022年,缪东成来到东美村考察,很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这里毗邻仙人井景区,游客多、风景好,还是‘蓝眼泪’的最佳观赏地之一。”三年间,他和团队陆续砸下500万元,将7栋石头厝改造成精品海景民宿,还引入餐厅、咖啡厅、旅拍等业态。
对于村里的一些乱象,“新村民”缪东成有些着急:“现在游客都很注重旅游体验。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网红’也难免‘塌房’。”
包括高传登在内的村干部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奔忙:推进滨海路建设,安装新路灯,但尚未全线贯通;协调搬迁渔业生产作业区,引导村民及时清理渔获残渣;维持村民摆摊经营的秩序……
共融之策
烈日下,仙人井景区管理处副主任颜智文也在忙碌。他和同事戴着宽檐帽,操控无人机在景区上空盘旋,仔细检查新开放的北部游步道潜在的安全隐患——这条长2公里的游步道7月刚刚对外亮相。
“随着北部游步道投用,游客在仙人井景区平均停留时间有望从40分钟提升至2小时以上,还能有效分散核心区客流,减轻景区运营压力。”颜智文说。
然而,当无人机飞过游步道,映入视野的是毗邻景区的村庄停车场——那里依旧车满为患。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自驾车辆拥堵乱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玩兴致;景区之外,个别村民私自拉客的乱象时有发生,导致游客直接投诉景区……
“游客的差评,最终砸的是仙人井的金字招牌。”颜智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各自的烦恼必须协调解决,但景区与村庄却互不隶属。此时,村庄所在的君山片区管理局与景区所在的实验区文旅集团站了出来。
今年初,君山片区管理局成立了景村融合工作专班,协调解决包括仙人井周边沿线摊位布局等一系列难题:利用附近村庄的空地,缓解景区“停车难”问题;利用东美村码头,解锁海上游新玩法……
3月,文旅集团与君山片区管理局签订《仙人井景区景村融合合作协议》,将仙人井景区首道门票收入的5%交由后者统筹管理,并对景村融合涉及村进行合理分配。
“这分红比例是在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指导下,文旅集团、各片区、村委三方面历经数月协调得出的解法。”文旅集团总经理林彦向记者解释,团队参考了峨眉山、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的经验做法,综合考虑仙人井对周边村庄的经济辐射力、景区的管理支出、村庄可能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等因素,再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严格的财务核算,整个过程中还与多个涉及部门反复沟通,方才敲定了这个数字。
岂料,这“分羹之议”却激起了新的涟漪:对于5%的“蛋糕”该怎么分,东美村与同样紧邻仙人井的下厝场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东美村方面认为,仙人井核心景点都紧挨着东美村,理应分得多;下厝场村方面则说,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等关键设施都在“自家地盘”上,没理由分得少。
其实,更早之前,东美村、下厝场村同归属于东海村,两个村庄直到1997年才“分灶吃饭”,各自发展。
面对这场“亲兄弟,明算账”,君山片区管理局充分利用东美村、下厝场村同属的君山片区裕建联合党委的力量,推动双方坐下来协商。君山片区裕建联合党委副书记陈国伟直言,为确保资金不悬置、项目不拖延,片区也在思考“兜底”之策,若几经调解仍无果,就由联合党委综合考量各村资源贡献、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优先用于支持各村的整体提升,把“蛋糕”分得更加公平合理。
共识之路
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紧抓机遇,启动仙人井景区提升工程,东美村与周边村落被纳入景村一体化规划。由此,这片海岸线迎来了蝶变。
看中家乡的发展前景,2019年,在船上颠簸半生的东美村村民高传琳带着积蓄回乡,改造民宿、引进商家、购入休闲渔船,让9名老渔民重新掌舵,建起了平潭首个休闲渔业基地,去年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
“以前,渔民只懂跟大海讨生活,现在要学会跟游客打交道。”晒得黝黑的高传琳指着码头上络绎不绝的游客说,“东美要振兴,不能只是一两个人赚钱,而是要村民共同参与。”
东美村的石头厝陆续卸下墙上的渔网,挂上“民宿”“餐馆”的招牌,如今全村50多家民宿星罗棋布。村民也逐渐意识到,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不能再“各算各的账”。
60多岁的村民林炳道早在2017年就利用自建房办起了“碧海岚庭”海景民宿,两年前更投资100多万元把民宿里里外外翻了个新。让林炳道颇感惊喜的是,去年民宿刚装修好,门口的进村路也修整好了,还装上了崭新的路灯,“一到夜里,整条路亮堂得很”。得益于此,他家那面朝大海的灰白色独栋民宿,也成了村口一处醒目的风景线。接下来,林炳道还计划租赁村集体用地改造成公共区域,既能美化村容村貌,又方便游客停车,“游客舒心了,村子才能更兴旺”。
在记者初访东美村的半个月后,7月7日下午,东美村滨海路忽然机器轰鸣,挖掘机、压路机再度开进。
原来,“挡了道”的老高终于点头了!
为了做通老高的思想工作,几个月来,片区管理局干部、村干部轮番登门拜访老高,从政策宣讲到嘘寒问暖,再到帮助老高垫高院前的路面,让他进出更方便……
经过干部和家人的不停劝说,老高终于解开心结,同意修路。片区管理局干部、村干部又聚在一块,讨论声此起彼伏:“这路怎么改,标识设哪儿,要好好讨论。”“要是路修好了,再弄几个歇脚的地方,游客出行也方便多了!”
有了共识,共富之路这不就通了。
蹲点对话
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话平潭君山片区裕建联合党委副书记陈国伟
7月末,距离初访东美村一个多月,记者重访滨海路,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正在进行土方回填作业,预计将于8月底全线通车。
路修好了,下一步呢?在现场,记者与平潭君山片区裕建联合党委副书记陈国伟展开了对话。
记者:还有其他缓解景村交通拥堵的举措吗?
陈国伟:这需要多管齐下。在交通管理上,待滨海路贯通后即可投用一批旅游接驳车,串联景村交通网络。同时,把晒鱼场改造成游客停车场,再利用接驳车转运游客,通过“截流换乘”的方式科学疏导人流车流。至于村民占道摆摊的问题,东美村可用的空地不多,我们计划设置“潮汐摊位”,动态划定摆摊的时间和地点。
记者:您认为理想中的景村融合是什么样的?
陈国伟:要让周边村落的文旅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村民能在景村融合发展中获得收益,同时保护好村子的生态环境和在地文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记者:片区将怎样着手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陈国伟:我们准备在仙人井景区周边设立“共富咖啡”驿站,所获得的收入将用于改善相关村落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我们一方面将引进和培育更多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将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良好氛围。
记者手记
景村融合为了谁
在蹲点东美村的日子里,记者听到了方方面面的声音:景区要有序,渔村要转型,游客要舒心,村民要赚钱……其实,各方都有着相同的目标: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究竟是为了谁?
为了游客,是融合的起点。
景区与村庄的核心吸引力,终究要落到游客的体验上。游客来得顺心、玩得开心、留得舒心,市场的“蛋糕”才能持续做大,后续的利益分配才有源头活水。
为了自己,是融合的动力。
景区想提升收益,村民想改善生活,这些朴素的“私心”恰恰是融合的内生动力。景区通过村庄的业态补充拓展消费场景,村民依托景区的流量红利实现家门口就业。“各取所需”的良性互动,才能让融合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但“为了自己”不能是“只顾自己”。各方在融合中都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才能避免“合而不融”的僵局。
为了高质量发展,是融合的目标。
当游客的需求被满足,个体和集体的利益都有保障,景村才能走向高质量融合发展。这不只包括景区、村庄、村民、从业者、游客,也包括生态环境的永续、文化遗产的传承、社区关系的和谐。
景村融合发展,不仅是资源的简单叠加,更是利益的再平衡、观念的再塑造。共识,无疑是打开这扇共富之门的关键钥匙,而取得共识,需要各方的耐心与智慧。
报业集团记者 曾武华 张永定 郭雅莹 张哲昊 刘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