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北东口水道通航孔桥公路梁完成浇筑!这也标志着大桥平潭段的公路、铁路梁全线贯通。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项目工程师李诚斌介绍,下一步他们将进行公路梁的附属工程及桥面铺装工作,为后续架梁铺轨奠定基础。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连接长乐和平潭,大桥上层设计为双向时速100公里的六车道公路,下层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铁路,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台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平潭至小练段全长5.3公里,包含北东口水道通航孔桥、大练岛特大桥等,目前已全部实现贯通。
预计今年9至10月份,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将完成全线16.34公里合龙,公路、铁路全部贯通,并开始进行铁路铺轨架梁。
实现三地互联互通
推进两岸基础设施建设
福(州)平(潭)铁路示意图
大桥建成后,平潭将和福州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进一步提升平潭作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的地位。同时大桥作为京台高速的咽喉部分,是大陆通往台湾远景规划的重要通道,对推进两岸基础设施联通,应通尽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桥建设者接受挑战
克服种种难题
作为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以及世界在建难度最大的海峡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自2013年底开工建设以来,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们勇敢接受了各种挑战,克服了大风、水深、浪高流急、海底裸露倾斜岩面等恶劣气象、水文、地质难题。
大桥集众多桥梁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于一体,桥梁跨度每前进“一小步”,科技水平要跨越“一大步”。
石头上种树
海浪中搭台
建设者首创“石头上种树”,海浪中搭台。借助“海底扫描”技术,摸清海底地图。再利用打桩船自身的稳定性,将钢管桩放到预定位置,浅埋入岩,连接横梁,造出一个临时“板凳”。
借风平浪静之机,下放预制的圆柱形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让钢管桩“脚下生根”,为钢护筒“外穿铠甲”,使“小板凳”扩展为7人足球场大小的深水裸岩钻孔施工平台,使桩基和桥墩施工有了施展武艺的空间。
自主研发神器助力
降低安全风险
亚洲最先进的打桩船,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海上最大打桩直径达到6米,并有GPS自动定位,将打桩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中国铁建大桥局施工的平潭段全长5.3公里,包括55个水中墩。大桥有116孔梁采用悬臂挂篮施工,依靠“挂篮”的移动让桥梁在空中“生长”,高峰期共有68对挂篮同时施工,创造了我国跨海大桥悬浇施工数量之最。
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台风区双孔连做造桥机,采用过孔一次,完成两孔预制节段梁的拼装,工效翻倍,它的结构形式采用下承怀抱式,可以保证在8级风的条件下施工作业安全,降低了安全风险。(詹翔宇 杨超 林伟 通讯员 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