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前夕,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西口村村主任夏水清忙着打点种植竹荪前的准备工作,虽然已经有十多年种植竹荪的经验,但是夏水清对各项工作仍不敢怠慢,因为一颗小小的竹荪维系着不少村民的生计。
司前乡西口村地处光泽县东北部,距离县城约60公里,十年前,由于缺少产业的支撑,西口村经济落后,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
2006年,作为村主任的夏水清向邻村取“致富经”,发现邻村的地理环境和西口村相差无几,通过种植竹荪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于是便带领村民学习了种植竹荪的经验和方法,并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第一年试种了两亩竹荪,比较幸运的是第一年就取得了好收成,每亩大概有7000多元的收入。”夏水清说,村民看自己种竹荪收益不错,第二年就有12户村民跟着种起了竹荪,面积扩大到30余亩。
如今,西口村曾经的困难户靠着竹荪获得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没有一户掉队成为贫困户。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近几年,光泽县农业局开展了“雨露计划”,免费为村民提供种植竹荪的基本技术培训。家住寨里镇侨湾村的雷伙能通过“雨露计划”掌握了种植竹荪的技术,随后,他又获得了500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有了资金和技术,雷伙能种植了3亩竹荪,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今年打算借一些小额信贷,把竹荪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雷伙能说,自己已经租好地,备好料,等着来年雇一些还未脱贫的村民来帮忙,帮助他们也摆脱贫困。
像司前乡这样通过生态产业扶贫的例子在光泽县并不少见。光泽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8.85%,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县,生态也是光泽最大的财富和优势。
2013年,光泽被列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光泽县全县识别贫困人口2349户、5615人,2017年8月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户1850户、4631人,未脱贫贫困人口1103户2628人。光泽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产业+扶贫”的手段,推动精准扶贫。
太银村地处偏远,但森林资源丰富,光毛竹就有2.2万亩,毛竹成为太银村绝大多数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2008年以后,由于光泽县一些毛竹加工企业纷纷停产或改行,毛竹销量锐减,而且价格也逐年下滑,村民增收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
2013年,太银村利用自身高山气候的特点,发展以茭白为主的高海拔蔬菜种植,并注册成立了“太银高海拔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当年试种了20亩茭白,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亩产值上万元;第二年,村里就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5亩,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由原来的15户逐步发展到了105户。
有了可带来持续稳定收入的产业,小小的茭白成为了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金元宝”。太银村共有13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除了7户孤寡的五保户外,剩下的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纳入了合作社。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通过贡献劳动力的方式获得稳定的工资,同时自家田里种的茭白有一定的收入。
如今,由于太银村产的茭白脆嫩、品质高,所以不止销往光泽县当地,还销往周边县市,贫困户也因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据悉,截至2017年,光泽县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9家,家庭农场83家,吸纳会员9000多户,帮助带动215户681名贫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