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 > 宁德新闻 > 正文

宁德:壮丽70年迈进新时代 宁德展新姿踏上新征程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2019-08-16 10:47 http://www.mnw.cn/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奋发图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华美乐章,由封闭落后、积贫积弱的边缘老区昂首阔步成为生机勃勃、宜业宜居的海滨新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一、这70年,砥砺奋进,环三都澳开发显新貌

  (一)综合实力实现跃升,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1950年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61亿元,在1954年首度破亿后,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连上新台阶,1984年突破10亿,1995年突破100亿,2010年总量在全省设区市的位次由末位提升了1位到第8位,2012年突破1000亿,再到2018年达到1942.80亿元,与1950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19.7倍,年均增长9.3%。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明显提速,1979年-2018年年均增长11.3%,增幅高于1951-1978年的4.8%,也高于同期全国9.4%的年均增速。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6%、12.9%和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48元提高到2018年的66878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95.2倍,年均增长8.1%。

  同时,闽东人民逐梦环三都澳区域的开放开发。从1988年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闽东人民的三大梦想,到2008年9月30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再到2018年10月17日中共宁德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提出的“一二三”发展战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即“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建立“三个生态”,即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社会生态。其中,“一”是战略核心,居于统领地位;“二”是战略导向,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是战略重点任务,是具体实践路径,三者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闽东人民对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尤其是近年来一批“金娃娃”项目接踵落地,产业集群接连形成,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风生水起,正如2010年9月习总书记视察闽东时说过的“三都澳的开发,现在是大开发。”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1950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5.5%、12.7和11.8%。此后长期维持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直至1999年才首次被第三产业超过。2000年撤地建市后,我市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占比逐步走高。2018年,全市第一、二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2%、49.9%和34.9%。与195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0.3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分别提高37.2和23.1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实现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增长动力。投资方面,1951-2018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7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万亿。尤其撤地建市以来,重大项目陆续落地,投资建设步伐加快。“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别完成投资425.97亿元、1177.83亿元和4359.70亿元,三个时期的年均增速分别达21.5%、22.1%和28.7%。资本形成率由2000年39.5%提升至2016年55.2%。消费方面,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结构持续优化,专卖店、超级市场、城市综合体等商业销售模式大大改善了居民消费购物环境。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11亿元,比1952年增长1734倍,年均增长12.0%。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夯实。进出口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1.3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54.6亿元(53.48亿美元),增长37.8倍,年均增长19.0%。2018年进口、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37.9亿元、216.7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94.5和27.1倍,年均分别增长24.2%和17.2%。全市对外开放持续纵深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双向协调发展。1984年至今,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8.9亿美元。同时,一些企业走出国门,如时代新能源在德国、鼎信在印尼分别设厂。

  (三)财政收入质量提升,金融信贷支撑有力

  70年间,全市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有372万元,1987年才首次超过1亿元,1994年分税制改革极大调动了各级政府增收积极性,到1997年超过10亿,2010年超50亿,2012年超100亿,2018年突破200亿,达到200.77亿元,比1950年增长5395.96倍,年均增长13.5%。其中,1978-2018年间,财政收入增长417.3倍,年均增长16.3%,高于同期全省年均增幅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从1993年3.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0.42亿元,年均增长15.9%。

  金融信贷规模壮大。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1986年末的5.01亿元增加到2018年末的1808.01亿元,年均增长20.2%;贷款余额由9.31亿元增加到1738.35亿元,年均增长17.8%。截至2018年末,有各类保险公司28家,实现保费收入由1980年19.03万元增加到2018年47.76亿元,年均增长30.6%;股民资金开户数24.9万户,全年股票、权证、基金与债券交易量达1683.9亿元。

  二、这70年,爬坡过坎,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一)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农林牧渔业产值由1949年0.75亿元提升至2018年526.4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2.6倍,年均增长5.6%。伴随着改革开放,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1979年-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均增长6.4%,高于1950-1978年4.6%的年均增速。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由1978年的13.8%调整为2018年的45.7%,提高31.9个百分点,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比从1978年的5.0%提高到2018年的34.8%。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有效改善,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由1985年11.8%提高到2017年62.9%。有效灌溉面积由1985年的90.80万亩扩大至2017年182.8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从1985年41.6%提高到2017年87.8%。

  茶叶、食用菌、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茶叶产量9.98万吨,是1978年(7837吨)12.7倍,约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水果产量48.49万吨,是1978年(2563吨)189.2倍;食用菌产量18.99万吨,是1983年(9594吨)19.8倍,占全省总产量15.0%。渔业产值由1978年0.38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46.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7%提高到46.9%,比重居农林牧渔各业之首。2018年水产品产量96.71万吨,是1985年(9.99万吨)9.7倍,其中养殖产量从2.91万吨增加到79.82万吨,增长26.4倍。尤其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养殖面积从7.88万亩扩大到65.60万亩,鱼类、贝类、藻类海产年产量均超过20万吨。

  (二)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兴主导产业快速崛起

  70年间,全市工业规模逐步壮大,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类别涵盖36个行业,主要产品近70种,其中多项产品产量居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0.17亿元扩大到2017年2946.0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3%。201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90.4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31.05倍,年均增长1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7%,比1978年提高17.0个百分点。形成不锈钢新材料、锂电新能源、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合成革制造等5个产值超百亿产业,其中不锈钢新材料产值在2018年实现超千亿目标。供给侧改革有效推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3.5%,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环三”发展谋篇布局,建集群、铸链条,加速打造主导产业。目前以不锈钢新材料、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为构架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成为助推宁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不锈钢新材料产业2018年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涵盖“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不锈钢制品”完整链条,实现200系、300系、400系产品全覆盖。青拓集团的不锈钢粗钢产能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湾坞工业集中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单体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锂电新能源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快速发展,2018年产值规模超470亿元,有望在2年内成为我市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宁德新能源和时代新能源已分别成为全球第一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2018年6月,宁德时代上市交易,成为年内第三家在A股上市的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中铝40万吨铜冶炼项目2018年6月实现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年产40万吨阴极铜。2018年,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冶炼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7.5%,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已形成。2018年4月,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奠基,到2019年6月实现首车下线,历时仅14个月,为同类企业生产建设周期最短,创造了又一个“宁德速度”。目前,宁德四大主导产业正形成从镍钴原材料提取到正极材料、铜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闭环的产业链,实现制造业正向、逆向循环发展,逐步构建起宁德产业闭合循环的发展新模式和产业高度协同的竞争新优势。

  (三)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三新”经济亮点纷呈

  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78.8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2年增长808.29倍,年均增长10.7%。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构成服务业主体。1985年,运输邮电业和商贸饮食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8.2%、44.7%,合计占比达62.8%。经过70年发展,2018年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降为30.2%,商贸业占比降至15.8%。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比重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8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2.8%和8.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亮点纷呈。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来看,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43.98亿元,是2010年6.8倍,年均增长27.1%;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252.91万人次,是2010年4.8倍,年均增长21.6%,平均每年新增游客321.48万人。2018年,全市网上零售额148.8亿元,同比增长26.3%。水产品、电机电器、按摩器、剪刀、太子参、食用菌、茶业等特色产业通过“电商换市”,把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达1530家,电商店铺数4.52万家。

  三、这70年,穿山越海,基础设施踏上新征途

  (一)踏平坎坷成大道,交通路网穿山越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德只有3条总长131.7公里的简易公路,港口码头待开发。1978年,公路里程虽增加至2598.7公里,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港口码头散小弱,公路、水路运输不成网络。“八五”时期,104国道宁德段的建成初步打破闽东的交通瓶颈。此后,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到2018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5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增加至12096公里,比1978年增加9206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30公里;拥有等级公路11163.3公里,占通车总里程92.3%。2018年道路旅客周转量27.44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8.70亿吨公里,比1979年分别增长8.6倍和133.5倍,年均增长6.0%和13.4%。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闽东人民的铁路梦终于实现,结束宁德没有铁路的历史。2015年合福铁路建成通车。2018年,宁德段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16公里,当年旅客发送量259万人。

  港口作业区和码头建设投入持续加大,一批重要港口码头陆续建成,货物周转能力大幅增强。2018年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289.83万吨,比1985年增加3193.83万吨,增长33.3倍,“十一五”以来港口建设进入高峰期,平均每年新增吞吐量236.6万吨。2018年末,全市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10个;水路货物周转量71.70亿吨公里,占全市货物周转量47.5%。

  (二)能源实现多元供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能源生产能力不足、水平不高。1949年,全市水电装机合计仅90千瓦,年均发电量仅3.1万千瓦时。1958年,全国第一个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建成投产,此后,桑园、黄兰溪、大港、穆阳溪、洪口等水电站陆续建成,宁德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达到235.8万千瓦。1992年形成“南联省网、北接华东电网,两头拓展、能进能出”的闽东区域电网,电力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此后,大唐火电、宁德核电、霞浦风电等能源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产,能源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形成涵盖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全系能源矩阵。全市电力装机容量也由1978年的33.11万千瓦提高到2018年的960万千瓦,增长28倍。2018年,全市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达到527.28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9.5%,总量占全省的21.4%。宁德已成为保障华东电力供给的重要能源基地。

  70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领域投资持续增加,通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也得到逐步完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更为便利。仅2005-2017年,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356.53亿元。2018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343.2万户,比1990年增加341.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301.7万户。固定宽带接入户108.6万户,高速宽带及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宁德城镇人口仅15.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仅12.5%。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建制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逐渐由乡村向城镇迁移,特别是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后,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提速。2017年社会从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为35.6%,比1980年下降42.2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升至64.4%。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165万人,人口总量比2000年增加57.69万人;城镇化水平56.7%,比2000年提高20.9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水平36.8%,比1949年提高24.3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人口集聚,城镇建设进入快车道,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大型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中心城市功能日趋增强。城市“四纵四横”、“东扩北展”路网和中心城市框架形成,图书馆、市医院、东湖南北岸景观公园、体育中心等一大批民生市政工程相继落成。201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9.91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平方公里扩大26.9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39平方公里,比“九五”末期扩大4倍,增加31.2平方公里。绿色宜居城市雏形初显,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辖区内县城城区均实现扩容提质,小县大城关形成新发展框架。特色小镇建设有序开展。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被推荐为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福安穆阳、福鼎点头列入全国特色小镇,福安湾坞不锈钢新材料小镇、寿宁廊桥文旅小镇等7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四、这70年,滴水穿石,精准扶贫拔穷根奔小康

  (一)城乡收入稳步增加,居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98元提高到2018年的16147元,年均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18年的32921元,增长25.6倍,年均增长12.4%。随着增收方式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相应变化。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中,经营性净收入占比57.2%,比1985年下降29.9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占比31.7%和9.9%,比1985年提高了24.4和8.2个百分点。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46.2%,比1990年下降15.8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占比11.4%和28.3%,比1991年提高10.2和21.8个百分点。

  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0.1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27.40亿元,增长4582.9倍,年均增长23.5%。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家电、数码产品、汽车等耐用品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居住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2%和39.5%,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31.4个和24.8个百分点;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4.17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2.90万辆;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汽车22.8辆,电视、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户均1台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2.11平方米,是1995年3.3倍。

  (二)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宁德模式”成效斐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德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沿海的“黄金断裂带”。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摆脱贫困谋发展的思路。“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全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行标准的贫困低收入人口193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累计完成脱贫人数84.7万人,完成造福工程搬迁人数超4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多个,2.4万连家船民上岸定居。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2018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9.1万人,参保率达97.8%;参加工伤保险41.6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6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9.94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34万人。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9134张,收养各类人员1694人。全市城镇(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25个,社区综合服务站189个。

  (三)乡村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文创展现魅力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更加便捷。截至2018年,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0070公里,建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和符合通客车条件的建制村通车率均达100%;有73.1%的建制村通公共交通、97.5%的村通宽带、92.4%的村通有线电视、97.3%的村通自来水,所有的行政村都实现通电。2018年,完成行政村改厕765个、改水870个、生活垃圾治理632个,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405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7公里。

  以“文创+古村复兴”、“文创+全域化旅游”、“文创+精准扶贫”等新业态激活传统村落建设,我市形成一批文创村落,如寿宁下党乡、屏南漈下村和龙潭村、霞浦半月里等。截止2018年,全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个、传统村落141个。

  五、这70年,春华秋实,公共服务量质齐提升

  (一)科技创新助力发展,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70年间,科技创新在我市各行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农业方面,在人工培育紫菜苗、人工繁育大黄鱼、银耳香菇袋栽、棉籽壳代料栽培、竹荪生料栽培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了全市水产养殖和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晚熟龙眼、荔枝,福鼎四季柚,古田油柰,福安葡萄等名优特水果生产势头良好。工业方面,时代新能源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冶金新材料行业等2个技术开发基地被评为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广生堂药业获得中国首张替诺福韦乙肝适应症批文,成为唯一拥有两大乙肝一线用药的国内药企。201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42.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全市现拥有科技型企业41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全市科研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67件。全市驰名商标总数46件,居全省设区市第4位,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74件,继续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持续优化

  70年间,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扫盲工作的大力开展,文盲率由1964年的45.5%下降至2010年的3.1%;1998年全市与全省同步实现了“两基”历史性目标,到2016年末,全市所有县域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2018年,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60.35亿元,是1980年文教卫生支出的173.2倍,年均增长14.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20.2%。2018年末,全市幼儿园入园率达97.94%,比1981年提高81.5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94%,比2000年提高66.18个百分点。现有各类学校957所,学生55.92万人,教职工4.4万人。

  民办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目前,民办教育占全市教育资源近三成比重,对公办教育起到有力补充。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394所,在校生9.7万人,教职工1.2万人。尤其是学前教育,全市民办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幼儿园教职工数占比分别约为66.9%、60.2%、84.6%;创办各级老年大学(学校)595所,在校学员6.55万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2.3%,培训老年人53.66万人次;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5所普通小学开设特教班。残疾儿童在校生数3030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6%;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9所,民族完全中学1所,民族初级中学4所。全市各类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36838人,占全市学生总数6.6%,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8.6%。

  (三)“闽东之光”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

  闽东文化事业积淀深厚。“闽东之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对弘扬闽东文化的形象概括。截止2018年末,全市现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剧场、影剧院6个,艺术人员269人,年演出场次超过500场,观众人数34.6万人。宁德还是全国畲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独特的语言、风俗、工艺和文学艺术等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对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并重,修建中华畲族宫,成立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设立全国唯一的闽东畲族博物馆,编辑出版畲族文化丛书,畲族文化在闽东大地绽放光彩。

  2018年末,全市共有12个博物馆和10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藏书总量持续增长,目前已达132.3万册,“十二五”以来保持平均每年6.7万册的增长,年内图书流通178.35万人次。广播事业健康发展。2018年,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9%、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5%,分别比1995年提高18.9和14.4个百分点。

  (四)医疗条件持续改善,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70年间,我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宁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初期30-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79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卫生资源明显优化,2018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919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3860张,卫生技术人员23117人,比20世纪70年代末分别增加2746个、10383张、18659人。2018年,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30.36亿元,是改革初期的87.1倍,年均增长12.5%,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0.2%。2000年以来,公共财政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累计210.07亿元,年均增长21.9%。分级诊疗和“海云工程”等项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8年末,全市拥有28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县域就诊率为82.4%,比上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分级诊疗试点覆盖率达78.6%。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数分别达到205万人次、65万人次。经认定的“海云工程”卫生所达到982家。有序推进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104个项目点村建立并有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155.1万份,累计为94.0万人进行255.7万次各类医学检查;家庭医生服务签约124.8万人,签约率35.5%;在已建成达标的677个一体化村卫生所,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中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比重达到95.6%,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

  (五)绿色发展成效初显,生态建设有效推进

  碧水清风满眼绿,福建省是全国“最绿”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而2018年,宁德市森林覆盖率68.65%,比全省平均水平还高1.85个百分点,比1990年提高21.4个百分点。2015年宁德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辖区内各县(市、区)均荣获“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称号”。2018年柘荣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称号。重点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小流域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环境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城市污水处理率89.75%。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

  千里海岸春潮涌动,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展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全市人民将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家园不懈奋斗。

原标题:壮丽70年迈进新时代 宁德展新姿踏上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一
责任编辑:郑莉莉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宁德:绿色发展 产业焕新
  • 宁德市老年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 2026年南平市体育中考项目确定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泉州台商区党工委主要领导调研物业管理提 金奖总数全国第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蒋欣为穿礼服控制饮食到痛哭 称从小就健 德化县县长吴志朴到挂钩联系社区党组织( 王传君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 发言感谢白百 最高补助300万!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 织密“安全网” 漳州台商区防洪排涝提升 S508线云霄段综合提升工程圆满收官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