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提升扶贫动力
立秋山城,花海荡漾。伴随着周宁多地“鲜花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各种花朵为主体的“鲜花产业”吹响了山城脱贫致富的集结号。
每天,浦源镇延周现代农业百合基地,2万多枝百合花销往全国120多个城市;泗桥乡的天蓝蓝花卉基地,拥有上百个杜鹃花品种,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周宁县绿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广州生辉兰业有限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建设蝴蝶兰基地……
花卉产业的发展,为周宁县乡村振兴增添了生动的注脚。近年来,周宁县多次组织花卉产业招商小分队赴各地考察学习,吸引花企落地。今年4月,周宁县制定“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十三条措施”,砸下真金白银,鼓励花卉产业发展。今年5月,周宁县成立高山冷凉花卉产业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同时完成《周宁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的编制,正着手编制《周宁县花卉招商手册》。据统计,周宁县现有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共12家,花卉苗木种植共2014亩,年产值7750.9万元。
纵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过去经济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山区资源开发缓慢,沿海优势难以发挥。
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如古田的食用菌、柘荣的太子参、福安的电机等,使产业政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于此同时,扎实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逐步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涌现出福鼎赤溪“旅游扶贫”、屏南长桥“订单养羊”、霞浦崇儒“众筹蜂箱”等产业扶贫典型。探索形成了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90%以上贫困户都落实一项脱贫增收的稳定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市委、市政府潜心绘制闽东产业发展蓝图,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扣闽东实际,大力发展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8+1”特色农业,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为我市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久久为功
凝聚发展力量
从搬上来、住下来到富起来,如今,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了。
8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台主播走进下岐村,开展“放飞梦想的翅膀”公益活动。渔民广场上,主播们与孩子们促膝交流、畅谈梦想……
下岐村,是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由于历史原因和渔民固有的生活习性,村民们长期过着“以舟为居”“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水上”游牧生活。
上世纪90年代,“造福工程”启动,随后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分别新建了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共安置511户2310人。
从水上到陆上,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如今,村民们不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医疗、教育、卫生等多种福利,村两委还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贸易、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还办起“海上流动党校”,组建“水上流动书吧”,丰富渔民文化生活。截至2018年底,下岐村人均收入20740元。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养活多方人”,从最初的“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解决“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难”问题,再到新世纪开始实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二十多年来,“造福工程”在我市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效应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更好、更多地安排搬迁计划,持续抓好这项民心工程。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乡村,在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等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划出210个地块进行集中安置;针对有住房安全问题改善需求又不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在全省率先出台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实施方案,2018年,继续兑现每户1-3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新增的700多户危房贫困户开展改造或修缮。“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挪穷窝”1.16万人。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还积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围绕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住房安全、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等问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搬迁户就业、就医、就学三个后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7至2019学年,我市共发放国家助学金1.37亿元,惠及66291人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8亿元,惠及3942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