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2月7日讯这35个小时,不仅是参与施救的人员,全国人民的心都揪得紧紧的。
隧道口聚集的人群为救护车让道
获救人员被送上救护车
而在救援过程中,施救人员和统筹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即便如此,救援时间还是提前了很多。
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只有匆匆的脚步和忙碌的背影,这两天,连厨房员工都忙得腰酸背痛。昨日下午,厨房员工吉小乔在冲洗饭盆时,面带微笑,他说,人救出来后,心情很放松,“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救援挑战】
困难重重 提前完成有很多因素
龙岩市交通局局长邓振春说,虽然两种救援方案同时进行,但考虑到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此前大家对时间的估算也比较保守。这次能够较快解救出被困人员,与科学决策和救援团队有关,这支救援团队很有经验。“其实,在修建厦蓉高速长汀段时,也曾经发生塌方,工人被困超过10天。”邓振春说,矿山法救援在龙岩有多次成功案例,除此之外,运气好也是一个因素。毕竟这里地质复杂,在救援过程中,极易发生二次塌方。
而在救援过程中,施救人员和统筹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困难1
氧气含量低
灰尘密度较高
在隧道内塌方处的救援第一现场,氧气含量较低,而同时在里面的施救人员有近60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救援器械高强度挪动,车辆进进出出,隧道内的灰尘密度较高。施救人员的喉咙容易干涩,还不时咳嗽,只能通过饮用大量的水来缓解。
困难2
原有的通风管
不适合打风
昨日,海都记者电话采访了救援专家组成员、马坑矿山救护队队长蒋立鹏,他介绍了救援过程。事发当日清晨6点钟,接到通知后赶到现场,得知现场的通风管中间,有一段5米长的软管。“用空气机硬打风进去,会形成压力,软管一旦受到压力,就很危险了,里面的风出不来”,蒋立鹏说,根据现场情况,必须马上打一根管进去,即生命通道,让里面空气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蒋立鹏说,一开始,是直接用挖掘机顶着管进去,但是尝试了两次,“不是很顺畅,打不进去,无法保持水平”。现场没有专业设备,于是立即从附近马坑矿业调来水平钻机,因为担心塌方处不确定因素,钻机上没有用到水,钻钢转进去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才退出来。直到5日下午3点多,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困难3
人工挖巷道
13小时掘进6米
现场与生命通道同时进行的,是在塌方底部将直径80厘米的顶管打进去,难处在于,万一内部有人受伤,会出现走不了的情况,并且,在将顶管打进去的过程中,也多次遇到阻力。
根据长期救援的经验判断,多条救援通道同时进行不会有问题,所以昨天中午,开始着手准备人工挖掘小巷道。准备就绪后,从5日傍晚五六点钟开始挖。由于夜间作业,人比较容易疲劳,到第二天早上7时许,才掘进6米左右。天亮后,救援人员体力也比较好,速度快了起来,“去掉头尾挖掘的,小巷道才10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