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古村落历史源远流长、建筑风格多姿、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在保护和开发中出现了种种误区,致使我市古村落保护工作不容乐观。对此,我市政协委员认为,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尽快制定相关办法、树立正确的保护开发理念、完善古村落保护开发保障机制等,多管齐下,不让这些历史遗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
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宁静的村落,流泻出古老深沉的韵味。连城县白石村是时光所逗留的地方,吊脚楼扎根田螺山、清石路延伸耕读梦,溪涧激荡媚竹绕村。以此美景,白石这个山里的小村庄入选为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专门为其作推荐词。
在闽西大地上,像白石这样古典美丽的村庄不在少数。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拥有200多座三层以上的方形土楼,共同组成气势雄伟的适中土楼群。
由于历史遗迹保存的完整性,在多数古村落都可以感受到从唐宋直至现代的时代变迁,给人以岁月的流动之感。同时,我市的古村落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保存的淳朴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民间文化。连城县游大龙、走古事等民俗活动更是客家民俗文化之奇葩。
“我市古村落、古建筑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众多有识之士认为,我市古村落是闽西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现了闽西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村落(民居)保护面临难题
不过,在古村落保护上,除永定土楼和培田古民居等少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较好之外,大部分古村落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同时,为就学就业需要,有的古村落的村民已举家搬迁,留下为数不多的孤寡老人。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加上风雨侵蚀,日益劳损。
怎么去保护,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来,村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比以前强了。几乎在每个村庄采访,村民都会表达出保护这些古民居的意愿。他们告诉记者,从情感上而言,这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是属于村庄的荣耀,舍不得拆掉。
但在现实中,怎么去保护,却又是一个矛盾的话题。这些古民居,大多占据着村里最有利的地方,子孙后代们要建新房,老屋和新房的纠结便显现出来。于是,要建新房的村民便想拆掉古民居。
老屋大多经历了上百年,破败不堪,如果不加以修缮,倒塌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修缮需要一大笔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就成了问题。“肯定要政府出资保护。”村民们都这么认为,修缮一座古民居,资金需求相当大,并不是村民所能承受得了的。“可是政府也拿不出这么多资金来修缮。”针对村民的想法,不少政府工作人员均表示无奈。闽西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哪个地方都要钱。于是,虽然大家都感到应该保护这些古遗迹,但大家都“无能为力”。
树立正确保护开发理念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开发理念。”钟德彪认为,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古村落保护开发工程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作为政府层面,要对有较高文化价值、文化品位的古村落、古建筑遗存给予重点保护;对于民间层面,不但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每一处古建筑遗存,更重要的是形成人人珍爱、处处保护的良好氛围。
农工党龙岩市委在其一份提案中提及,我们应该把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关注生态文化,加快制定古村落保护开发办法;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善古村落保护开发保障机制。
当然,有政协委员提出,适当地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调动当地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保护合力,这点也必不可少。
如何开发古村落,市旅游局副局长罗炳崇认为,在古典村落内融入当地的民俗节庆、地方性文化戏种与活动、民俗服饰、习俗体验等,把古村落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魅力和吸引力。“以游兴村,以游保村,”罗炳崇告诉记者,旅游收入的增加,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使得当地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建筑遗存的修缮和环境的整治,这也是古村落的生命力所在。“当然,在开发古村落中也要讲究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