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28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养老不仅是一个市场,也是一项民生,更是一份责任。
我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社会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793.5万人,占总人口的20.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1%。
老龄化不只是人口结构变化,更是对制度、资源与社会结构的系统性考验,也是推动社会创新与转型的新契机。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蓬勃兴起。
本期深读,记者带您走进首届海峡老年产业博览会,一起感受银发经济的温度与厚度、情怀与智慧。
从施治痛点到布局锚点
最近,在首届海峡老年产业博览会的银发经济创新发展主题活动上,匹克集团足弓项目负责人邹烈武站在主席台上抛出了一块态极自适应材料,瞬间就弹到了台下很远的地方。“作为匹克集团自主研发的运动鞋材料,它的弹力可以和乒乓球媲美。”邹烈武的一番讲解,引来观众席一片惊叹。

首届海峡老年产业博览会展会现场 张斌 摄
脚趾变形、关节退化,是老人无法自主活动的两大障碍。匹克集团的足弓科技正是瞄准老人“走得痛、走不稳”两大核心痛点,靶向施治。
据介绍,人在行走过程中,足弓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部位。行走时单足的压力是身体的1.5倍,跑步时单足的压力是身体的2至3倍,下楼梯时单足的压力是整个身体的4至5倍。穿上运动鞋,态极材料的硬度会自动调整,像乒乓球自适应地回弹,为足弓提供适合的推动力,通过支撑层、缓震层、稳定层三重结构的设计,减轻老人的行走负担。
匹克集团还通过3D验脚配鞋和3D打印足弓支撑构件,实现私人定制,并在鞋底植入芯片和传感器,精研参数、精深开发。
以新理念引领新需求,创新新场景,激发新消费,促进新发展——养老浪潮汹涌而至,各方都在“分蛋糕”,就看谁的触角扎得更深。
民政部门守护特殊困难老人,长期存在无法精准监测其生活状态的难点。福建移动针对号卡老人用户,实时监测基站定位、手机通话分钟数、流量消耗数三组数据。如果数据异常,系统会自动启动不同轮次预警——第一轮是自动给数据异常的老人打电话,如果电话没接,还会启动第二轮人工呼叫,如果还是没接,福建移动就会把信息推送给街道民政办等管理部门,请工作人员上门探视。

手功能柔性镜像康复机器人 张斌 摄
“不需要任何额外设备,让民政部门用最低成本第一时间实现对特殊困难老人的守护。截至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对97798位老人进行线上监控。”福建移动康养产品运营专员林莎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表示,福建老龄人口体量大、增速快、服务需求多样化,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存在于方方面面,如基础设施、财富保障、照护体系、人力资源、公共政策、老龄产业、社会创新、婚育环境、代际团结、生命关怀等。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走在问题之前,从危机里寻得先机,正是银发经济的产业机遇。
从数据要素到算法红利
在首届海峡老年产业博览会展馆内,福州鼓楼城投集团展位的智能机器人“远征”吸引了50岁的泉州人黄明德。他与5位朋友组团开车来看展,重点关注的是智慧养老板块,想给70多岁的父母带回更多惊喜。
“远征,远征,你前面看到了什么东西?”黄明德“调皮”地挑战着机器人。
“我看到一群人站在展览厅内,背景有展板和展位,其中一位女性正在拍照,其他人站着交谈。”机器人从容应答。
“你能和我握个手吗?”“你能往后走3步吗?”经过几轮“试探”,黄明德彻底服气了。
“远征”的开发商、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李梓恒说:“‘远征’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就是双目视觉,即通过模拟生物双眼视差原理实现三维空间感知,再辅助以多种传感器,保证机器人周边360度空间立体范围内的障碍物都能被有效侦测到,继而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避障。”
在这次博览会上,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智能仿生手,将便携式脑机接口神经反馈训练系统这一开发理念运用到了极致。
手臂后天残障人群的脑神经网络基于未残障前的神经映射习惯,在产生运动意念时仍然会发生生物电信号的传导。智能仿生手通过大数据采集进行“深度学习”,从而精准“读懂”和“传达”这一信号,机械手根据信号诱发的电位启动相应运动。
强脑科技副总裁荣以刚介绍,这一系列技术的核心是突破脑电大规模精准采集难点,建立大型脑电及肌电神经电数据库,将脑电计算从传统算法带向人工智能算法。具体而言,就是积累海量真实脑电数据,通过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完整的脑电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甚至覆盖个体差异、使用环境差异。

辅助康复运动机器人吸引参观者体验。张斌 摄
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源水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重大趋势的交汇点——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目前,整个行业正处于试点突围与产品渗透的关键阶段。”
从业态创新到生态共融
银发经济的潜力不仅在于增加供给,更在于催生新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和18%;健康消费表现亮眼,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收入分别增长32.2%、30.1%和7.5%;老年旅游、体育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收入分别增长26.2%、23.9%和20.7%。
面对银发经济浪潮带来的业态创新,企业该如何作为?
袁瑞军认为,企业应当转型升级,专注细分,不去做不熟悉的领域,而是从熟悉的领域转向银发经济。银发经济不是新增加的第361行,而是360行里都有银发经济。
据了解,目前政府、市场、社会携手共创银发经济生态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通过模式创新、服务创新、职业创新、平台创新,实现了资源整合、效能触达和生产力重构。养老经纪人、时间银行、老年友好型社区、物业+养老、家政+养老、AI、生命科技……创新应用接二连三,令人直呼“脑洞大开”。

首届海峡老年产业博览会的文旅展区 李南轩 摄
展馆里,引人注目的是今年9月刚成立的宁德市大健康产业联合会牵头组织近30家企业共同参与的展位。“我们参展是为了推动宁德现有的鱼、茶、菌、药、果等特色资源向银发经济方向延伸,用大健康理念对养老产业进行布局,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郑春源表示,协会打造核心业态“康养+”、支撑业态“平台+”、融合业态“服务+”,推动从产品、服务到应用场景的业态整合,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保障。
构建银发经济生态赛道,新潮迭起。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于2024年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倡导发起“银发科技伙伴计划”,腾讯通过提供技术与连接等能力,整合优势资源,以科技助力、生态连接、公益催化的方式,支持项目处在成长或加速期的团队,加速优质智慧助老产品及服务的规模化落地应用。
民生·闽声
抢抓银发产业机遇
养老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带给银发经济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
福建作为山海相连的开放前沿,既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也是银发新生态、金融支撑与科技赋能的重要赛场。从“应对老龄化”迈向“拥抱老龄化”,福建银发经济正从满足基础需求向提升服务质量加速转型,构建起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与文旅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致力于形成全民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创新的养老氛围。
随着养老需求日新月异,难点痛点迭出,准确预判和精准入局,都是化危为机、把握好风口的关键。这是考验,也是洗牌——
财政压力上升,长期保障机制脆弱,老龄人口激增推高公共支出,长期照护与资金体系可持续性不足,政府、地方与家庭多方承压,财政平衡面临挑战;
市场响应不均衡,照护体系碎片化,养老市场快速扩张但结构失衡,高端集中、基层薄弱,中等收入与失能人群难以获得可负担的服务,社区端支持不足;
照护人力短缺,叠加社会支持弱化,照护人员供不应求、流动率高,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分居普遍,邻里互助与社区功能衰退,老年人面临孤立与断层;
……
重塑老龄化认知、强化生态创新,已成为当前拓展银发经济的重要靶点。正如专家所说,在当前的银发经济发展进程中,比做到更难的是想到。因此,我们呼吁更多新质生产力、解决方案、生态创新,为养老带去更多更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