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福建裙带菜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技术体系构建研究”项目进行阶段性现场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培育的裙带菜种苗质量达到下海养殖标准。
这标志着裙带菜南方育苗在我省取得成功,这也是首次在福建产区完成裙带菜克隆扩繁制种。作为我省大型海藻种业创新的关键一步,其对我省打造裙带菜育苗、养殖、加工全产业链,摆脱对“北苗南运”模式的依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裙带菜是冷水性藻类,包括福建在内的南方海域海水温度高,裙带菜性成熟时间早。如在南方按照北方传统育苗技术体系育苗,制种周期长、育苗成本高、苗种培育风险增加,因此之前南方难以开展裙带菜育苗。”项目组负责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钟晨辉说,近年来,福建裙带菜养殖依赖北方苗种,每年5—6月份在北方开始采苗后经过近5个月的培育,至11月下旬种苗才能运到南方海区进行养殖。
因此,项目组成立后首先瞄准自主育苗,在前期小规模养殖测试的基础上,首次在福建产区完成了克隆扩繁制种,建立了配子体育苗技术体系,可以在10月份开启配子体育苗,经过约40天的室内培育,种苗达到出库下海养殖规格。“我们与企业合作,首次为福建海域‘定制’了裙带菜克隆苗。”钟晨辉说。
眼下,在位于霞浦县长春镇文岐村的福连海水产育苗场育苗室,不少裙带菜幼苗正在茁壮生长。“今年的目标是培育出6亿株优质克隆苗,开展持续稳定的育苗生产,为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福建海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谢玉兰介绍,项目组已在霞浦、连江建立了150亩示范养殖区,专门探索适合本地的养殖模式。这意味着,很快就能看到真正“福建育、福建产”的优质裙带菜。
据悉,该项目是2025年度福建省促进海洋与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牵头实施,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福建海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霞浦县福连海水产育苗场等单位共同开展。(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