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小渔村“变形记”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7-15 09:15 http://www.mnw.cn/

  短短5年,一个“软弱涣散村”如何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image.png

下西坑村航拍。(资料图片)

  鸟瞰视角下的东山岛,恰似一只展翅飞舞的燕尾蝶。东山县前楼镇下西坑村,就藏在“蝶岛”左后翅边缘的纹路里。

  作为东山最西端的建制村,下西坑村坐山朝海。诏安湾的海浪不舍昼夜地拍打着海岸,塑造了曲折岸线,孕育了滨海风光,也带来了渔获满舱。和许多乡村一样,这个典型的闽南渔村也曾面临着环境脏乱差、产业发展滞后、年轻人留不住等发展困境。

  面朝大海,寻求乡村全面振兴的蓝色密码,因海而生的下西坑村正向海而兴。从2018年到2023年,下西坑村从偏僻小村变身“金牌旅游村”,从市级“软弱涣散村”变身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6万元增至超200万元。

  日前,福建日报社“党报记者八闽行·蹲点调查”采访组来到下西坑村,探访小渔村如何实现蜕变。

  听心声,聚人心

  “再也不用踮脚跳过臭水”

  采访组循着一条彩虹公路来到下西坑村,村口一座鲍鱼形状的小广场格外吸睛。这座休闲文化新地标,见证着下西坑村的环境蝶变,也记录着民心蜕变。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许桂喜指着鲍鱼广场说,“以前村门口有‘三堆’——垃圾堆、渔具堆、杂物堆,太阳一晒,臭气熏天,连进村的狗都要绕着走!”

  “西坑窟,西坑窟,有进无出!”提到过去的下西坑村,75岁的村民许进坤边摇头边比画,“每天出门要踮脚跳过门口那滩臭水,房顶上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

  2018年,下西坑村被列为市级“软弱涣散村”。这犹如一根无形的刺,深深扎在村民和村干部心上。

  “如果连扫把都管不好,谈什么发展!”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决定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破局的切入点。然而,“干部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时任驻村第一书记颜丽芳回忆:“我们召集村民开会,想征求大家的意见,结果没几个人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的是环境,治的是人心。有感于此,驻村干部想出了“小板凳工作法”,把会议的地点从村部会议室转移到了祠堂前、榕树下。“海里很多塑料袋、渔网等垃圾,作业船经常被缠住螺旋桨,海菜生长也受影响。”“头上‘蜘蛛网’太丑了。”村民踊跃发言。

  一排小板凳、一张桌子、一壶茶,敲开了村民的心房,也打开了环境整治的突破口。

  “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前楼镇副镇长、时任下西坑村驻村工作组组长何秋龙说。很快,村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村干部的任务清单,一场农村环境保卫战正式打响。进村道路通了,随处可见的“蜘蛛网”下地了,坑坑洼洼的巷道铺平了……

  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让村民与干部的心逐渐拉近,村民们也从“冷眼看”变成“加入干”。2022年,村里谋划在村口那块荒地上建设鲍鱼广场。许进坤闻知,带头捐出自家三分自留地,坚定表态:“颜书记事事为村里着想,我们早把她当女儿了。”

  很快,这场环境保卫战逐步从陆地转向大海。“几年前,这片海域由于无序养殖,脏乱差,水质劣。”何秋龙告诉记者,海上养殖户之前用的是白色泡沫浮球,经风吹日晒会逐步脱落,形成海洋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2021年,前楼片区清理海域整治工作启动,在漳州市率先推进海上养殖去泡沫化,累计更换环保塑胶浮球50万个,实现筏式吊养“白”换“蓝”,传统渔排“木”换“塑”,下西坑村成为全市首个生态养殖村。

  聚人心,人心齐,乡村振兴有了有活力的主体。随着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眉头舒展了,腰杆挺直了,笑容更甜了,干事创业更有劲了。

  产业兴,燕还巢

  “好生态真的能换钱”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提升颜值,更要强化“里子”。下西坑村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耕海牧渔,做好“海”的文章。

  长期以来,下西坑村虽然家家户户搞海上养殖,但是村民收入都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被戏称“守着金饭碗当乞丐”。如何真正把“祖宗海”变成“致富海”?

  让乡村资源要素流起来,活起来。

  “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里按照‘依法用海、有偿用海’的原则,通过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和纪检监察机关全过程监督的‘四定一督’办法,将海域承租给本村村民,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许桂喜说,2019年,下西坑村在全县率先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给渔民们吃下“定心丸”。这场“收海”之战,累计完成5663亩的海域使用权证办理,参与养殖的村民达185户。

  摆脱盲目无序状态,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村“两委”引导下,养殖户以龙须菜、鲍鱼等藻类、贝类为主打产品。这些既是村里的传统养殖品种,又符合生态养殖要求。

  “鲍鱼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几年前,由于海域水质低劣,养殖没什么收益。”蔚蓝的海面上,村民沈华福指着自家渔排说,随着海域整治不断深入,水质越来越好,鲍鱼品质和口感也上来了,养殖效益随之提高。2024年,下西坑村海水养殖年产值超2亿元,养殖户年均收入达40万元。

  拓展农业农村多重功能,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游客到渔排上,一边享受海钓乐趣,一边欣赏海上日落,美得很!”如今,沈华福不仅养殖2.4亩鲍鱼,还能靠旅游每年增收30余万元。

  许梅贞也是首批吃上“旅游饭”的村民。看着游客多起来,她将家里房子修缮一新,建起民宿。“游客来自全国各地,还有老外,今年暑假基本都订满了,很多都是回头客!”她乐呵呵地说。

  说起餐饮,村民陈瑞香最有发言权:“30年前,我就在村里支起路边摊,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太多钱。”近年来,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她在村里开了一家餐厅,没想到生意火爆,又赶紧张罗起一家海上餐厅,遇到旅游旺季,上百张餐桌都满座。

  “家人们!我家的鲍鱼个大鲜美,就养在我背后这片大海里。现在下单,冷链到家!”记者看到,在不远处的渔排上,几名村民正以大海为背景直播带货,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冬春抓养殖、夏秋搞旅游,渔旅融合、错峰发展,下西坑村“渔”意盎然。如今,村里年均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海里养殖的龙须菜能固定二氧化碳,村民们不仅能卖菜,还能卖蓝碳呢!”前楼镇副镇长沈浩超说,2023年6月,下西坑村建立全省首家村级蓝碳经济服务中心,通过专业团队对海域内年度碳汇能力测算评估,每年可以实现碳交易价值94.6万元,2023年至今已认购69万元碳汇。“没想到,好生态真的能换钱!”村民们接受了一场全新的生态理念洗礼。

  “两山”理念实践的路径已然打通。

  人气旺,添动能

  “海上动车站来了”

  年轻人会选择去有希望的地方。如今的下西坑村,正是这样的地方。

  “龙须菜和鲍鱼养殖越来越好,家里的人手根本不够。在外打工的儿子前两年回到家乡,接手了家里的养殖业。”今年60岁的许波云美滋滋地说,如今家里盖起了小洋房,儿子还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越过越好。

  年轻人引回来,致富经验走出去。一场共同富裕实践,正以下西坑村为原点向周边辐射。

  “我们跟邻村建了4个乡亲群,群里经常发布招工信息,很热闹。”许桂喜向记者展示微信里的“下西坑村乡亲群”,“周围乡村每天有500人左右来下西坑村打工,收成高峰期时有近1000人。”

  蔡合川是隔壁新厝自然村的青年,原本在汕头一家玩具厂打工,如今回乡上班。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机屏保是他4岁儿子的照片。“孩子终于不用做留守儿童了。”他高兴地说,在下西坑村,他一天最多能接3份零工,不愁没活干,每月能挣8000元以上,“最近准备生二胎了”。

  “总要来趟下西坑,用时间感受美好。”走进下西坑伴手礼市集,醒目的广告语令人心动。各式各样带有东山岛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方便游客“一站式”购买。在一袋海鲜特产的包装袋上,记者注意到一幅东山岛手绘地图。“这是我们设计的全域旅游手绘地图,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还能听语音讲解。”“90后”店主吴华真说,“我们的文创团队有5名美术设计师,都是东山本地的返乡大学生。”

  人气旺,为小渔村的未来注入新动力。

  “看,这是新建的‘海上动车站’旅游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工。”走出伴手礼市集,前楼镇党委书记陈赞敏指着海边一栋正在施工的建筑说,未来这里将成为游客中心,建设游艇码头,融入渔旅观光和配套产业,为下西坑带来更多客流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经省发改委批复,总投资近2.6亿元的国家一级渔港项目落户下西坑村。

  “海”的文章越做越大,曾经偏居一隅的小渔村未来可期。

  新农民,新乡村

  “人人都是主角”

  从“活着”到“活得好”,再到“活得有滋味”“活得有价值”,物质富裕后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富裕。

  这两年,在下西坑村,大年初一的“村晚”成了村民忙碌一年后翘首以盼的大事。“村民自筹自办、自导自演,人人都是主角。”何秋龙说,2024龙年“村晚”是下西坑村村民筹办的第一场“村晚”。乡亲群里每天都很热闹,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才艺的出才艺。民宿老板娘许梅贞自告奋勇当起总导演,编排了26个节目。“大家白天下海,晚上排练,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那场‘村晚’现场,压轴曲《相亲相爱一家人》音乐响起时,村民和村干部一起走上台大合唱,伴随烟花绽放,气氛达到高潮,很多人都流泪了。”许梅贞翻出手机里保存的视频,动情地回忆。

  “村晚”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村民当主角”意识的觉醒。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这场以环境整治为起点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效应——

  在海边,看到有人扔垃圾,村民会主动捡起来,或上前制止;

  渔民们凑了20万元“基金”,专门用于为养殖海产碰到难处的乡亲解燃眉之急;

  村里有人生大病了,神秘好心人默默捐款,行善不留名;

  ……

  “要格局放大,不要斤斤计较;要诚信经营,不要欺客宰客……”在下西坑村“连心亭”的宣传栏上,“十要十不要”村规民约不只挂在墙上,更融进村民心里,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三天两夜的蹲点,让记者感受到,村民们的幸福,不在云端,而在房前屋后那一抹整洁里,在孩童奔跑欢笑的公园里,在龙须菜丰收的喜悦里,在“热辣滚烫”的“村晚”里,在公益慈善的温暖里,在文明乡风的浸润里。

  记者手记

  两次哽咽

  三天两夜,近距离地“深蹲”一个村。当身子真正蹲下去看,很多细节就放大了。蹲点调研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两次哽咽。

  一次是采访民宿老板娘许梅贞。谈起养龙须菜、办民宿、搞“村晚”,她眉飞色舞、滔滔不绝。采访快结束时,她感慨地说了句:“这几年,村干部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真的很不容易。”突然,她眼圈一红,哽咽了。

  一次是采访乡镇干部何秋龙。谈到海域整治时村民们“舍小家,顾大家”,“每清理1亩海域,意味着养殖户每年减少约1万元收入”,似是被海风迷了眼,他别过头去,声音哽咽,“村民们流着眼泪,但是没有一次阻拦、没有一起信访。”

  两次哽咽,折射出干部群众彼此在心中的位置,令人动容。“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去年10月,在东山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村级党组织。

  以“心”破局,心通了,一切阻碍都通了。期待更多基层干部群众以心换心,蹚出乡村振兴“心”路径。

  (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原标题:小渔村“变形记”
责任编辑:曾少林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频道推荐
  • 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奋勇争先,当好
  • 福州热度即将升级!高温+高湿
  • 福州地铁2号线转入正式运营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泉州市第33届“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正式开演(视频)
    泉州市第33届“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正式开演(视频)
    国道324线泉州南迎宾大道沥青路面罩面工程全线完工(视频)
    国道324线泉州南迎宾大道沥青路面罩面工程全线完工(视频)
    专题推荐
    世遗泉州
    世遗泉州

    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新质生产力在泉州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本周初我国高温将达近期鼎盛 福建局部地 “海巡06”轮举办公众开放活动 大范围高温来袭,天气预报会“刻意”压低 石狮:菜花蛇溜进民宅藏床下 被消防员捕 未来几天厦门天气不稳定 体感闷热难耐 好戏连台 厦门暑假演出市场“星”光璀璨 全国奶业精英聚鹭 共探转型新路径 “厦门房票”小程序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