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八一”建军节快要到了,老兵杨文海家中总有一些朋友造访,来看他收藏的各种军衔、臂章和帽徽、旧军装,各个年代的军衔从士兵到将军都有。老杨说,他从1994年起开始收藏,目前的收藏品已经有3000多件,“整理这些藏品,总能想起昔日的首长、战友,也仿佛能与那些从未谋面的军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刚进老杨位于福州仓山的家,主持人就看见地板上摆放了二十多个一米长的镜框。老杨说,得知主持人要来拍照,他特意把藏品都拿出来,摆出了一个“阵势”:各个时期、各种样式的军衔、臂章和帽徽。在他家中,还有一块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徽章收藏委员会颁发的“家庭红色收藏馆”牌匾。
老杨说,在收藏过程中,他渐渐明白,军衔是军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独特象征,随着历史的演变,军衔、军服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军队队伍建设和历史变迁的缩影。
杨文海1951年出生,在黑龙江当过6年的空军。6年的军队生活让他对军队感情颇深。老杨说,1994年的一天,他在一位朋友家看到许多军衔,由此受到启发,也开始收藏。
老杨说,他的收藏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臂章。主持人看到,该臂章是布的,形状为长方形,最外围是一个白色边框,中间用蓝色作为底色,正中间写着蓝色的“八路”两个字;另一个新四军的臂章与其相似,只是上面的字变成了“N4A”,是新四军的英文缩写。
接着,主持人还见到了1949—1965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的所有帽徽。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标志,如:装甲兵,其标志为小坦克,海军为锚,军乐队为军号,空降兵为翅膀,海军空降兵则是由翅膀和锚组成的特殊标志,等等。
为了一套旧军装 他拦路“扒”衣服
10元淘到的“假帽徽”
为了收藏,老杨也干过一些“疯狂”的事。老杨每周都会去左海古玩市场和福州古玩城去淘宝。去年,他在左海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淘到一个陆军帽徽。因这个帽徽是佩戴在仿苏式船形帽上的,比一般大盖帽的帽徽小一圈,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假的。老杨凭着扎实的收藏知识,马上断定它是真的,可是又不去说破,仅仅以10元钱的价格,将这个“假帽徽”淘走。回忆起这事,老杨还是满脸兴奋,他说:“只是,这样的好事可遇不可求。”
还有更搞笑的,有一回,他为了收藏还“拦路抢劫”了。那是2004年的一个周日,他在逛古玩城时,突然被一位70多岁的老人身上穿的旧军装吸引住了。他赶忙上前询问,老先生说:“我1956年就是中尉,这衣服就是我当年穿过的,之后就珍藏起来。这次女儿翻箱倒柜将其找出准备捐给灾区,我舍不得,就拿出来再穿一次。”
杨先生听后向老人表明自己想要收藏的意思。老先生应允了,可也为难:“总不能让我现在脱下这身衣服给你吧,我穿什么。”恰巧附近有一家服装店,杨先生让老先生进店挑件衣服,换下这身衣服。后来朋友们得知了这件事,都说:“你收藏都变成‘拦路抢劫’ ”了。
一枚烧焦的肩章
在这些藏品中,有一枚4厘米长的肩章,上面有些灰黑,是烧过的痕迹。老杨说,这枚肩章是陆军大校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枚肩章被火烧过,但是从它被烧的程度来看,可能是刚投入火中就被救了出来。因为品相不好,原主人不是特别喜欢它,可在老杨眼里却是“美轮美奂”。
老杨说,这枚肩章,是他不远千里弄到手的。2004年时,他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去山西太原,从一位收藏家那里换来的。这位收藏家是老革命家的后代,他也在收藏军衔。对方了解到老杨是从福建坐了两天的火车特地赶来的,决定同意与杨先生交换。 (关铭荣 李帅 车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