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一直是河北省最为贫困的地区,其坝上坝下的六区十县中,就有十个县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这个4年后将与北京携手举办冬奥会的地方,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张家口市万全区膳房堡村, 63岁的村民王树亭告诉记者,因为身上有病有伤,他们老两口一直靠政府低保和小额贷款等政府补贴生活。享受了扶贫政策,王树亭虽然打心眼里高兴,但要领到这些钱,可让他犯了难,光是身份认证就要跑好几趟。今年三月,王树亭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小软件,这一下子解决了王树亭的大问题。拿手机一弄,一刷,这些信息就都有了。
王树亭说的这个小软件就是万全区正在推广的人脸识别系统,打开手机点开APP,扫描身份证,再对着手机摄像头刷一下脸,老两口享受的四项资金领取项目的身份认证就完成了,认证完成后,资金就会自动打到卡上。
目前,万全区百分之九十的贫困户都用上了这个新功能。人脸识别系统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便利,随着扶贫、低保、社保等9个部门、29项资金发放项目被纳入系统,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刷脸”认证也大大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副区长冯海山:大数据平台和人脸识别认证系统,进行精准的一些识别,堵住在扶贫领域实现发生微腐败的漏洞,也达到了让数据更精准,老百姓跑腿更少的目的。
大数据和互联网+不仅应用在民生领域,也为本土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李海明是万全本地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部负责人。2016年,万全区的传统企业还鲜有涉足电商领域,李海明作为当地第一批引进的电子商务人才回到了家乡。
禾久集团电商部负责人李海明:从起初每个月销售大概在三两千的销售额,到现在,像2017年的时候年销售额已经到达了8152万。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商务局局长高登星:我们从2015年的下半年统计,当时的电商整体流量不足百万,到了2016年就基本上千万,到了2017年我们上了六千万。
盘活闲置资产 激发乡村新活力
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农村经济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但要想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那么这些贫困地区在改革创新上有哪些新举措?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哪些新动能?
在张家口万全区霍家房村南部,一栋栋颇具民俗风情的小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农家院统称为霍家小院,并按数字依次编排。在霍家二号小院,段英夫妇刚刚送走一批来小院度假的客人。段英介绍,这些农家院是村民的房子改造的,由村委会引进企业进行统一设计宣传,统一管理,打造成休闲娱乐的农家小院。刚刚送走的客人已经是段英这个月接待的第6批客人了。村里投资的(和村里)合伙经营,因为都是收入,还能分红,从去年开始是收入个三四来万。
段英告诉记者,他和老伴过去一直都以种地为生,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地种不动了,去年,村里引进公司共同开发经营农家乐,他用家里闲置的房子入了股。闲置农房盘活了,家里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入股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年前的几千元提升到如今的2万多元。随着观光旅游产业不断做大,霍家房村村委会又引导贫困户与村里的生态农业园区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把闲置的耕地以每亩每年1000块的价格流转,建成了近3000亩的集特色农业种植、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
据金聚现代农业公司经理孙建军介绍,智能大棚有内遮阳、外遮阳,包括温控、湿度,我们这都是科技在控制,而且种植的东西是一年四季要错季产出的。
像霍家房村一样,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土地和农房等资源的空置浪费成为许多乡村面临的共同问题。据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房屋,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为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首次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通过土地能够抵押等等这方面,使农村农民经营农业有更大的规模,来从事农业的生产。打工以及在城市就业的农民,他能够把这一部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一个产权和承包全的一个收益。
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好乡村振兴路
刚刚发布的 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明确指出,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今后我国将如何聚焦最难脱贫群体?未来农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霍家房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一处特别的院落。据村长介绍,每周这里都会举行扶贫政策、农业技术、金融知识等不同主题的讲习活动。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村里还定期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创业和就业服务。目前,像这样的讲习所在农村并不少见。“输血”更要“造血”,如何让贫困主体摆脱依赖,这既是当前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专家指出,激发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才能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我们未来的扶贫脱贫最终的目标和目的。在目前就要制定好,现在的产业扶贫与未来的产业振兴相衔接,乡村文明如何把绿色、生态和低碳这样的扶贫跟我们今后的乡村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
随着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在全国各地谋划、落实,精准扶贫正在不断取得实效。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减贫1370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其中有17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3%以下。今年,贫困县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数量上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