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牛皮、手工缝制的包包能换回几万甚至几十万,省水、省电、无污染、增加就业……对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来说,奢侈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更是与“新贵”美利坚抗衡的法宝。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特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大批世界级奢侈品?假如“茅台”属于法国,会像眼睛一样被爱护,每瓶卖你一万欧元!
前者在虎嗅提出这个观点,有网友说“别人的奢侈品,是卖给外国人,挣人家的钱,这才是有本事。”这就是吹毛求疵了,按他的思路“向外国人收税,这才是有本事”。不过,奢侈品做好了还真能“向全世界收税”,这正是中国奢侈品的奋斗目标。
国人应当爱护比凤毛麟角还稀缺的民族奢侈品牌。如在国内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被骂得象狗屎,屁股上踹一脚就让人家出去“为国争光”了?
茅台一度成为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的替罪羊承担公众的愤怒,但国宝无罪。当茅台随“八项规定”的落实撤下公务宴请的餐桌,有些人认为茅台这下完蛋了。但国宝就是国宝,深厚的群众基础托起茅台的万亿市值。
作为民族奢侈品的唯一“种子选手”,茅台只管酿好酒,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形象,不必把“百姓买得起”这个“结”套在脖子上。#还不够14亿百姓每人尝一口#
传统渠道商成囤货商
中国酒类主要分销模式是多级分销模式,全国总代理或省市总代理从厂家直接进货(有些品牌还有地市级代理甚至县级代理)。除历史原因,酒类做为商品的三个特点使多级分销成为主流:
第一,商品笨重、易碎、对储藏条件有较高要求。因此物流成本高、风险大。酒厂自建渠道成本高、风险大。
第二,酒类是嗜好性消费品,消费者对品牌、口味都非常敏感。特别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名酒都有忠诚的拥趸,因而生产品牌溢价。决定一瓶酒零售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成本、不是口味而是品牌。因此知名品牌对控制渠道有一定的自信。
第三,酒类属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消耗快、重复购、频次高,消费者习惯就近购买。
各级经销商作为品牌溢价的受益者以酒厂为盟主形成一个金字塔,具有分散成本、阻断风险的作用,对酒企资金周转及存货风险分担有极大益处。谁家渠道覆盖地域广,终端直抵消费者是王道,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酒企的命脉”。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名酒的成功都是渠道的成功。
处在酒厂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商家——代理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可以统称为渠道商。
通常渠道是厌恶囤货、喜欢“走量”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明确知道价格会上涨。茅台酒厂给了渠道商这种信念。
普通商品的价格随供求关系围绕成本上下浮动。成本10元的商品零售价20元,厂商趋之若鹜、价格迅速回落,甚至暂时跌破成本价。因此普通商品的定价原则是“成本+行业平均利润”。如果是知名品牌、广告“轰”得猛还可以加点“品牌溢价”。
奢侈品定价与成本、行业平均利润率没多大关系,而取决于目标人群的支付能力和心理价位。茅台酒的零售价与80元生产成本无关。
2017年,茅台执行出厂价、零售指导价分别为819元、1299元。由于供不应求,愿出高价者大有人在。涨价预期明确,渠道商成了囤货商,千万百计多囤少卖,致使茅台更加供不应求,涨价预期更加强烈。
本应充当从厂家通向消费者的渠道商,现在成了“无底洞”。通过财报分析发现茅台酒厂确实留了一手(20%~25%产能未释放),但即便把这点产能放出来也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