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堂被调查高管被抓怎么回事?数据堂到底是如何赚钱?
说了这么多,那数据堂到底是如何来赚钱的?
第一,向客户收取定制数据采集制作费用。这部分业务主要通过众包平台完成,客户多为百度、华为、三星、佳能这样大企业。
因为众包平台所获取的语音、图像、文本等数据,正好是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公司的刚需数据,像百度这样的公司需要大量数据来支持其人工智能研发,而数据堂根据其要求发布相关的任务,采集制作相应的数据,再将数据卖给大客户。
这也使得数据堂短期内很难摆脱对大客户的依赖,2014年、2015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在50%以上,其中百度更是一家独大,2015年对其销售金额为1638万元,占到了总营收的24%。
不过,随着营收增加,数据堂对大客户的依赖有所降低,2016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降至33%,但前五大客户中也没了百度、三星这样的大金主的身影。
第二,数据增值应用服务和产品销售收入。将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挖掘,整合成为各种标准数据产品,收取数据应用服务费;数据堂还有一个数据商城,用来出售数据产品、API接口。
(数据商城出售的部分数据产品)
2015年至今,数据堂已推出了金融信用、智能交通、企业征信、营销策略、用户画像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应用服务,主要服务于金融征信公司、P2P公司和互联网公司。
近三年,数据业务都是数据堂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201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53.54%,毛利率保持在50%左右。但2016年年报显示,营收9680.15万元,同比增长42.05%,亏损1687.10万元,毛利率为39.68%。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
对此,数据堂的解释是,一是公司开发了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形成效益;二是业务竞争加剧,压低了整体业务的毛利率。
从年报中读懂新三板研究员看到,2016年公司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均出现了大幅增长。
数据堂在2016年投入大量精力开拓精准营销、医疗卫生等业务领域。公司人数由期初的135人增至期末的224人,新增89人,其中技术人员由78人增至150人,看来公司为开发新业务下了“血本”,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产生的职工薪酬来看,2015年为1243.66万元,2016年为2878.24万元,研发费用由860.2万元增至2090万元。
但现在,数据堂赖以生存的数据业务被调查,多条业务线停摆,这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