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返回地球cctv13直播视频全程回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9-17 11:58 http://www.mnw.cn/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返回地球cctv13直播视频全程回放

  返回时间:9月17日(据人民日报最新消息,12点30分正式开始直播)

  返回地点:东风着陆场

  直播地址:CCTV13人民日报

  视频全程回放:点击

  》》全程实录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成功返回!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相关新闻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赵竹青)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在天际划出优美的轨迹,从中国空间站荣耀归来,稳稳降落在甘肃酒泉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了载人飞行天地往返任务。这是神舟载人飞船执行的第七次载人飞行。本次太空载人返回都有哪些“神操作”呢?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首次进行“热身”运动为哪般?

  9月16日,当3名航天员关好核心舱舱门,进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后,飞船开始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并在返回前开始“热身”动作。

  这里的“热身”,指的是飞船绕飞空间站以及与空间站进行“径向交会”的动作。记者从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动作开始后,飞船从空间站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分离,沿着设计好的弧线绕飞至后向对接口,稍作停留,再次绕飞至径向对接口,为后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径向交会对接进行全面的技术验证。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彭华康介绍,这次“热身”是飞船通过自动测量与空间站的相对位置、相对姿态和角度,进行自主判断和飞行。

  记者了解到,此前,我国在太空进行的航天器交会对接,都是在水平方向,此时两个航天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只要控制好相对速度就可以实现交会对接。而此次“径向交会”,神舟十二号要从核心舱的下方向上进行交会,难度有很大的提升。

  怎样打一个角度精准的“太空水漂”?

  以往载人飞船返回都是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上,而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则选择了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

  据悉,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飞控负责人杨海峰介绍,返回舱必须以固定的再入角进入大气,如果再入角太大就会导致返回舱外部温度过高,再入角太小又会直接飞出大气层。

  可以说,这条回家之路“步步惊心”。因此,飞船轨道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了返回轨道方案,加入了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来帮助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根据实时位置、气动参数、瞄准点偏差等来自主计算并维持再入轨迹,以适应落点的变化以及轨道变化范围大的特点,保证返回的“轨道”丝毫不差。

  什么样的返回“姿势”更舒适?

  杨海峰介绍,返回舱是“上窄下宽”的钟形设计,在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以后,返回舱会利用自身装配的发动机进行姿态调整,变成大底朝前的飞行状态。

  这样一来,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一定的升力,因而能够对飞行轨迹进行一定控制,从而保证落点准确度较高,对航天员的过载冲击也比较小。

  不仅返回舱要采用舒适的返回姿势,航天员也要以几乎与大底平行的角度在座椅中“平躺”。杨海峰告诉记者,选择这样的姿势返回,是为了更好缓解飞船减速过程中形成的冲击,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保护。

  上千度高温中怎样“极限生存”?

  据了解,返回舱从400公里左右的太空轨道进入大气层后,会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摩擦,形成上千度的高温,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冲向地面。

  为了保证返回舱内部始终保持合适的温度,神舟十二号飞船结构与机构研制团队经过持续攻关,为载人飞船返回舱研制出了特殊的防热材料。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刘晓震将之生动地称为“防热外套”。这件贴心的“外套”通过表面耐烧蚀材料在溶化、蒸发和分解时带走大量热能,阻隔高温进入舱内,保证舱内空气温度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虽然只有薄薄一层,但却是保护航天员生命名副其实的“防火墙”。

  什么样的“黑科技”让飞船稳稳着陆?

  返回舱的着陆过程对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个不小的挑战。记者了解到,舱体距地面10公里左右时,飞船的速度已经降到330米每秒以下,这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自动判定所处高度并开伞减速,将返回舱速度逐步降到7米每秒左右,但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直接撞击地面,还是无法保障航天员的绝对安全。

  为此,飞船研制队伍设计了一套“组合拳”。细心的网友会注意到:飞船着陆的一瞬间,突然闪现一道明亮的火光。这就是飞船返回舱的反推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它在距离地面一米左右时点火,其反向发力进一步减缓降落速度,让返回舱进行悬空急停。同时,返回舱底部的吸能外壳、减振材料和座椅缓冲机构组成减振系统,同时来吸收地面的冲击能量,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国家林草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严重违
  • 民进中央原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刘宽
  • 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原副主任杨小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打造产城融合、共同富裕磁灶样板 磁灶获 福州西湖公园金秋菊展 3天迎客18万人次 晋江苏垵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遮风挡雨惠民生 光伏发电助增收 英林镇柯 以创新科技与匠心设计护航 晋江品牌闪耀 特色品类成增长新引擎 泉州糖果前三季度 深读丨“会地合作”引智 “滴灌”产业土 黑脸琵鹭连续五年来石狮湿地公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