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三 虐童为何屡发?
不仅是个体道德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和监管缺位问题更大
教育专家们认为,严厉的处罚只是一方面。屡禁不止的虐童事件背后,有更多的问题亟待直面。比如民办幼儿园的准入与监管问题,幼师队伍的培训与待遇问题,等等。
肇事教师大多没有教师资格证,因此,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幼师资质。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惠玲介绍,至去年底,浙江幼儿教师人数10万人,有教师资格证的约6万,40%没有资格证。以事发的蓝孔雀幼儿园为例,16名专职教师中,包括园长本人仅3人有证。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按照现在的数字统计,全国整个学前教育教师缺口近40%,共缺乏80万幼师。这是政府投入不足的结果。这种情况,导致不少幼儿园只能聘请不合格的教师,政府监管乏力,甚至,由于是整体缺少学前教育教师,政府就算去监管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虐童事件多发于民办幼儿园,还跟民办幼儿园幼师身份尴尬、待遇低下有关。与公立幼儿园的教师“国家事业单位编制”方式聘用不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均是以“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方式被聘用,在待遇方面,与公立幼儿园差的不是一个台阶。
专业程度不足、收入低、工作压力大,职业认同感缺失,导致幼师群体负面情绪严重,加之长期监管缺失,虐待儿童有时就成了宣泄途径。
解码四 如何教育幼师?
给教师做心理体检,在全社会培养尊重生命的观念
专家们认为,虐童事件已不仅是师德问题。针对此类事件,除了要从司法角度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还需要在整个教育系统确立一个明确的观念——真正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周念丽认为:“教师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外在的指标,不能认为只要有证书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教师在内心深处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虐童事件还会发生。”她认为,教师要有两本证书——一本是有形证书;一本是无形证书,即对幼儿生命的尊重与爱。
从“硬”的方面入手,应严惩虐童教师;从“软”的方面考虑,应在教师心理健康上严格把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授徐光兴认为,首先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不仅要审查其是否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看候选人心理是否健康,要有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给教师做心理体检,不合格者就不能当教师。”徐光兴说。不仅要关注年轻教师心理健康,一些年长教师工作了很长时间,会产生倦怠,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或丧失,更要注意。他指出,不应因出现了一些虐童事件便妖魔化教师,这样不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关系。
青岛大学教授刘忠世认为,虐童、体罚等暴力事件,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心理、道德问题,甚至也不单纯是教育体制、教育管理问题,这些所体现的是社会恃强凌弱文化的膨胀。(综合新民 新京 广日 法晚 法治周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