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排水沟槽及“钱眼”
故宫和团城下多大雨都不积水
在北京,有两个地方,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那就是故宫和北海团城。这两处的雨水工程都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北海团城地势高,里边种植古树,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此外,包括一砖一瓦都有学问在里边(本报昨日报道)。
而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是通过铺地做出泛水,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而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据悉,承德避暑山庄也有这样建设的排水系统。
古城赣州千年不涝
2011年6月,赣粤桂等省区普降暴雨,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惨遭水浸,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却安然无恙。这一切都缘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的基本一致。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按照刘彝的设计理念,福寿沟仅是整个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环。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遗憾的是,已经有不少水塘被填,用来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