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封釉”“纳米烤漆”……两年前,这些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词汇,曾让石材商们热血沸腾。彼时,石材家居如一阵飓风席卷石材圈,从几百平方米的小作坊到上万平方米的大厂,纷纷转型投身这场“石头变家具”的浪潮。
然而短短两年,热潮骤退。曾经挤满展厅的石质餐桌、茶盘,如今在仓库里蒙尘;高峰时全镇几百家在产的石家具工厂,如今只剩三五十家勉强兼营。这场来去匆匆的产业风暴,究竟为南安石材从业者们留下了怎样的警示?
卖场锐减:消失的石家居贸易商
清晨,水头某石材市场,阳光穿过空旷的展厅,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石材贸易商李小郎正指挥工人搬卸一批石茶盘,这些曾标价三五百元的产品,如今以三五十元的批发价发往各地文创店。
“两年前,市场里有做直播的、有拍视频的,非常热闹。如今,这些人都好像‘人间蒸发’了。”他指着隔壁紧锁的玻璃门,那里曾是某个石家居品牌斥资百万元打造的旗舰店。
作为高端石材的集散地,中闽石材城最鼎盛时,主营或兼营石家居的商户多达二十余家。其中四家品牌拿下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展厅,大理石餐桌搭配金属椅、玉石背景墙配智能灯光的场景,曾吸引全国各地经销商组团考察。然而,经过两年的沉淀,不少家居品牌到期也相继退出市场,剩下的也就数家兼营的贸易商。
退潮的迹象不止于展厅。在水头镇各个工业区,半数曾转型做石材家具的工厂已改回传统石材加工。一家仍在兼营的工厂老板透露,现在每月家具产量仅一二十件,不及巅峰时的十分之一,“工人从20人减到5人,能维持就不错了”。
配套断层:跟风生产难敌产业集群
“不是我们不努力,是佛山的对手太‘卷’。”从事石材贸易的许进2022年投入100万元引进UV封釉生产线,结果第一批石质餐桌刚下线,就发现佛山同类产品的售价比他的成本价还低15%。
在中闽石材城招商总监陈国平看来,产业配套的“短腿”是症结所在。“佛山的一条街上就能找齐从五金配件到安装服务的全链条供应商。”他曾带队考察顺德家具产业带,发现当地工厂下单后,特制合页、缓冲滑轨等配件48小时内就能送货上门,而水头的工厂要采购同款配件,得从泉州或中山调货,光物流就要等3天,成本高出20%。
更致命的是设计环节的集体缺位。记者走访水头十余家石家居工厂发现,样品间里的产品如同复制粘贴:米白色大理石餐桌配金色金属架、黑色乌石茶盘刻着“禅意山水”、浴室台盆造型基本雷同。“客户发张图片来,工厂半个月就能仿出来,整个市场都是同款。”李小郎无奈地说,他去年从云浮收购的2000个滞销茶盘里,有30多个款式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直接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金羽石业总经理毛莉做过统计:水头石家具的平均流行周期不超过3个月,而佛山企业通过原创设计,一款餐桌能畅销两年以上。“我们卖的是石头,人家卖的是设计溢价。”她指着展厅里一款马尔代夫蓝茶几说,这款产品能畅销半年,全靠独家石材品种支撑。
售后服务的缺失则成了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多位经销商反映,石家具安装需要专业工具,水头厂家只负责送货,消费者买回去不会装、装不好只能自认倒霉。佛山企业不仅提供上门安装,还承诺五年质保,石材开裂免费更换。“最后一公里没打通,再
好的产品也走不远。”陈国平说。
设计困局:从“卖材料”到“懂用户”的鸿沟
在不少石材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石茶盘蒙上了青苔。这些长宽二三十厘米的石板,却因无人问津成了“鸡肋”。李小郎去年在这里以一二十元一块的价格,收购了两千多个库存品。
“卖得出去是商品,卖不出去就是烂石头。”他拿起一块表面起泡的茶盘说,早期封釉技术不成熟,积压半年后釉层就会脱落,“厂家为了清库存,从100元降到50元,越降越没人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漠视。李小郎发现,茶盘工厂大多用边角料生产,一块大板切割剩下的废料能做5个茶盘,“只算材料成本,不管用户要不要。”这些产品既没考虑排水坡度,也没设计茶杯凹槽,甚至有的茶盘底部不平,放在桌上会摇晃。
“石材人总觉得‘材料好就不愁卖’,这是典型的材料思维。”毛莉在小红书运营着一个石材家居账号,她发现年轻消费者更在意“产品背后的情绪价值”。
为了跳出同质化泥潭,毛莉剑走偏锋:拿下“马尔代夫蓝”石材的独家经营权,每月只放出两颗荒料,让合作工厂限量生产。“物以稀为贵,厂家会更用心设计,消费者也会更珍惜。”这种饥饿营销让她的产品溢价达30%,远超同行10%的平均水平。
“不是石材家具不行了,是低端同质化产品不行了。”陈国平认为,水头的优势在于高端石材资源,应聚焦高附加值领域。
从疯狂到冷寂,这场产业阵痛或许正在提醒从业者:当石头褪去价格光环,唯有读懂用户,才能让冰冷的石材真正走进生活。(记者 蔡静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