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是镌刻着历史年轮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的精神印记,也寄托着人们对文化根脉的眷恋。如何在岁月侵蚀与时代发展的双重挑战下,让名人故居重焕生机,成为文化传承中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近日,一场聚焦潘受故居修缮保护的“关注民生事有事好协商”活动在潘受祖籍地南安乐峰镇展开。市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办、市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部分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为潘受故居修缮保护出谋划策。
潘受精研书法,早年师法颜真卿、虞世南,后转习魏碑,在楷书、行书方面造诣很深,最后自成一家。南渡新加坡后,潘受更是致力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其诗、书、画三绝蜚声海内外,国学大师钱钟书称其“大笔一枝,能事双绝”,更被新加坡政府盛赞为“国宝”。
作为潘受的祖居之所,潘受故居这座闽南传统建筑不仅是砖木结构的典型代表,更寄托着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由于历经岁月洗礼,潘受故居破败萧条,存在老化严重问题,随时面临倒塌风险。
据悉,潘受祖宅分为“前落”“后落”两部分,“前落”为潘家共有资产,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260多年。“后落”即潘受旧宅,是潘受的父亲潘习鹏于民国年间所建的二层砖木结构,属私人建筑,距今100多年。
“近年来,修缮潘受故居的呼声渐高,‘前落’修缮工作已于2021年竣工,但受资金、产权归属等问题影响,‘后落’修缮工作未得到实质性进展。”乐峰镇侨联主席潘住强介绍,潘受为潘习鹏的四子,潘受及其兄弟的子女均在海外居住生活,鲜少回国,也没有同国内宗亲联系。因联系不到潘受近亲和后人,产权归属问题成修缮阻碍。
面对潘受故居的现状,经过前期深入勘察调研,乐峰镇将潘受故居修缮保护列为本次协商的主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
“眼下,潘受故居有一些地方岌岌可危,而且马上就要进入台风高发季,当务之急先对‘后落’进行周边的环境整治和加固易损结构。哪怕暂时无法大规模修缮,也要确保它能扛住风雨。”市政协委员潘周阳表示。
“针对产权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市侨联的作用,争取尽快联系上潘受近亲和后人。在没有取得后代的联系之前,是不是可以先由潘氏宗亲推选几名代表,再由镇里进行背书,先把修缮工作推动起来。”市政协委员潘守立说。
面对委员们的精准建言,市委统战部(侨务办)、市文体旅局、市住建局、市侨联等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并表示将全力助推潘受故居修缮项目落地见效。
乐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梳理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持续跟踪后期落实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以潘受故居修缮为契机,锚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一批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记者 傅雅兰 通讯员 苏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