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南安市乐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荥阳联合调解室举行揭牌仪式。
荥阳联合调解室设在炉内潘氏宗祠一楼。仪式上,乐峰镇干部宣读《关于成立荥阳联合调解室的通知》,首批10名调解员获聘任。他们都是各村德高望重的贤达。
“成立调解室,是被‘家长里短’逼出来的探索。”分管综治的乐峰镇党委副书记蔡永法介绍。基层纠纷多源于邻里建房、家族财产分割等“小事”,法律条文虽能断是非,却难消心结。去年,乐峰镇曾有两户宗亲因宅基地边界争执,镇村干部调解3次未果,最后是族老出面,双方才握手言和。
“这让我们意识到,宗亲贤达的‘面子’‘里子’,有时更管用。”蔡永法说,乐峰镇潘氏宗亲占比高,历来有“族老断事”的传统,将这种“贤达智慧”与现代调解机制结合,正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今年8月,湖内村供水工程施工中,承包商潘某甲的挖掘机不慎碰断电线,导致潘某乙等村民家电器损坏。双方就赔偿价格引发纠纷,乐峰镇干部得知后参与调解2次,双方仍各执一词,乐峰镇随后启动联合调解。介入后,大家先讲“情”,再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财产损害赔偿”条款,算清维修费,最后提议“各让一步”。在宗亲联合调解下,此次纠纷得以解决。
调解员潘建辉说,调解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乐峰人,熟悉谁家孩子在哪打工、谁家老人需要照顾,“上次调解宅基地纠纷,我拉着双方去看族谱,‘五百年前是一家’,怨气就消了一半。”
“镇里将定期培训调解员,司法所全程指导,让调解室不仅是‘和事佬’,更是‘普法站’‘连心桥’。”蔡永法介绍,荥阳联合调解室是乐峰镇探索基层治理的新尝试:用宗亲的“情”牵线,用法律的“理”兜底,让贤达的“智”发力,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记者 黄俊涛 通讯员 黄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