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核心路径。如今,走进南安的工业厂区,创新热潮已然澎湃:水头石材厂里,银白色线锯在荒料中穿梭拉锯,线锯切割技术让石材板材加工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8-12小时,能耗降低8%;伊瓦特机器人的机械臂沿轨道匀速滑行,研发的第四代产品较第三代产品的运输体积缩小42%、成本下降30%、安装工时缩短至2.5人每小时……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南安以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为抓手,紧扣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一方面依托企业科研创新、另一方面借助科研院所强力赋能,不仅探索形成“培育主体”与“外部引智”双轮驱动的新模式,更走出“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特色发展路径。
当前,南安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4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6家;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填报数达50.58亿元,同比增长32.65%。创新主体壮大、研发投入加力、平台政策支持,正让全市创新动能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育主体强根基让科技创新“幼苗”长成产业“大树”
创新的种子要生根发芽,离不开市场主体培育的“沃土”。
在南安,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九牧集团,正是传统制造企业向“新”转型、向“质”提升的生动案例。
九牧“绿色黑灯工厂”内,AGV小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搬运机器人。
作为卫浴行业龙头企业,记者在九牧看到一条近乎“黑灯瞎火”的生产线——5G智能马桶“黑灯工厂”车间内,上千平方米的空间里难觅人影,连入5G专网的AGV小车驮着零部件灵活穿梭,机械臂精准完成智能马桶的组装、检测、打包,全程无需开灯。科技感十足的工厂,带来的是一系列高效成果:每年节约用电超1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超1.8万吨、节约用水超1个杭州西湖水量……
“九牧深耕卫浴行业35年,能从传统卫浴跃升至科技卫浴,取得智能马桶全球销量第一,卫浴专利第一的成绩,靠的就是自主研发与跨界创新。这也证明了民营企业只要坚持创新,一定能创造新优势。”九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孝发的话,不仅道出了企业的成长密码,更彰显了南安龙头企业践行创新发展的担当。
九牧的自信,离不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九牧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10%,目前已在全球设有16个研发中心、5000多名技术创新人才,累计获得专利超过2万项,让企业站稳了行业标杆的位置。
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头部企业领航之外,更关键的是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全市企业间遍地生根、蓬勃结果。
福建申利卡铝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破土生长”的代表——企业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科研经费,凭借研发赋能的精湛工艺、稳定品质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眼下技改投资的效益已清晰显现,今年公司产量持续保持15%的增长率,全年产值有望突破8亿元。
这样的成长并非个例。近日,芯通科技、华盖机械、成功机床等90家南安企业凭借扎实的创新积累,入选福建省2025年第一、二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展现出南安中小科技企业蓬勃的成长活力。
政府亦送政策“春风”,助力企业乘势而上。南安先后出台《重点工业企业提质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若干措施》《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礼包”,设“成功基金汇”解资金难题,还靠培训等“软服务”营造了“尊创新、护创新、促创新”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意识。
“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补贴能积极下放到企业,并到公司指导,使我们能够发展壮大起来。”申利卡铝业财务总监黄河辉的话,道出了企业对政策支持的真切感受。
如今,南安的创新企业集群已形成“群星拱月”的格局,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6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34家,从龙头企业到中小企业,都在创新赛道上稳步前行。
建平台创机制让“智力活水”精准滴灌产业“良田”
在南安,智力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答案藏在企业里。
走进闽发铝业加工车间,铝卷的“变身之旅”在此开启。机械臂正稳稳抓起重达数吨的银白色铝卷,在开卷机牵引下缓缓展开,再经过几道连贯的自动化工序,一步步蜕变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的原材料。
闽发铝业“0.01mm精度控制、50余项国际和国家标准、150余项专利技术”的成绩单,背后是南安科技人才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先进院等机构,助力闽发铝业攻克复合材料光伏支架、电池包铝材等技术难题,并推动成果转化。
正因如此,闽发铝业连续6届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其牵头的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项目更获得2025年泉州市“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立项。
“以前找高校合作,得跑遍大半个中国,现在家门口的研究院,就能帮我们解决技术难题。”无独有偶,德林智能科技的创新突破,同样离不开“家门口”的智力支持。作为南安首批“院企合作领航员”,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副教授尹方辰团队深入企业车间,用先进控制技术优化生产系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能。
从单个企业的效率跃升,到更多产业难题的破解,这些突破的背后,始终活跃着“大院大所”的身影。随着南安科技人才创新中心、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暨福建省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单位揭牌,以及厦大科技园南安园、萨本栋硬脆材料加工研发中心落地,南安形成“四院所、三中心、两中试验证、两质量检测”科创平台矩阵,成功推动石材线锯切割、OLED健康光源等3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就地转化,让“智力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土壤。
GDP完成898.37亿元,同比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9.8%、40.7%;333家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增长14.9%;各类企业共申请专利突破10万件大关……翻开南安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一组组抢眼数据,勾勒出南安蹄疾步稳、韧性十足的发展态势。
如今,漫步南安,创新的场景处处可见:从石材车间的线锯轰鸣,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舞动;从龙头企业的领航突围,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蝶变;从高校院所的“智力输入”,到搭建平台的“破壁赋能”——科创与产创在这里深度交融,正一点点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记者 李贵灵 李想 通讯员 李芳毅 敬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