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通来自印尼的越洋电话,让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宗亲调解室里充满暖意。侨胞黄某森在电话里声音哽咽又激动:“多谢宗亲们,老宅门前的坎儿终于过去了!”这通感谢电话的背后,是一场因祖宅翻修而起的邻里纠纷,更是一次宗亲力量化解矛盾、联结海内外乡情的温情实践。
黄某森兄弟三人侨居印尼多年,老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修缮家乡那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祖宅。为圆父亲遗愿,兄弟委托家乡的堂亲黄某复帮忙翻修老宅。今年年初,老宅翻修进入装修阶段,眼看即将完工,邻里间却突然起了争执。
“按你们这设计,大门台阶一修,公共通道就窄得没法走了!”邻居找到黄某复,语气里满是焦急。原来,黄家祖宅紧邻村里的公共通道,乡亲们担心按原设计施工,会挤占通道空间,影响日常出行,尤其是现在村里私家车多了,狭窄的通道根本无法会车。可黄某复这边也有难处:“施工范围都在自家宅基地里,没多占一分地,怎么就不能按原计划来?”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原本热火朝天的翻修工程被迫停工。看着停工的老宅,黄某复又急又愁——一边是海外宗亲的托付,一边是邻里间的矛盾,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时,他突然想起村里刚成立不久的燕山黄氏宗亲调解室,“宗亲事,宗亲解”的理念一下子让他看到了希望。征得黄某森兄弟同意后,黄某复立刻向调解室递交了调解申请。
调解室负责人黄某山一接到申请,就意识到这事不简单:“这不仅是邻里通道的小事,更连着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情,要是处理不好,会寒了游子的心。”他当即带着调解组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展开工作。
调解员们先是拿着尺子,蹲在地上仔细丈量通道宽度,又找到村里的老长辈打听通道的历史和现状,为调解找好事实依据。
面对双方的僵持,黄某山没有急着下判断,而是拉着大家坐下来聊天:“咱们都是黄家人,以前老一辈一起喝一口井水,荒年里互相帮衬,这份情可不能忘了啊!”一句话让现场的气氛缓和了不少。接着,他又结合现在的生活需求说:“以前通道窄点能走就行,现在家家有车,再按老样子来,确实不方便。咱们得既顾着祖宅的念想,也得为大伙的日常方便考虑。”
随后,调解组提出了一个方案:让通道保持2.5米的有效通行宽度,既能满足现在车辆和行人通行,又最大程度减少对黄家祖宅的影响。可这时,有个别邻居觉得2.5米还不够,希望能再宽点。调解员们没有否定,而是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耐心解释:“相邻关系得讲‘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咱不能只想着自己方便,也得考虑黄家的合法权益,权利不能越界。”一番话下来,邻居们也明白了道理,不再坚持不切实际的要求。
调解的每一步进展,黄某山都及时通过视频、电话,详细告诉远在印尼的黄某森兄弟。看着调解员认真负责的样子,听着那些暖心的话,黄某森兄弟特别感动:“宗亲们这么用心,我们信得过!通道宽度就按调解室说的来,我们没意见。”更让人意外的是,兄弟仨还主动提出:“既然通道是大家共用的,我们出钱把这段路用水泥硬化了,让大伙走得更舒服。”
几天后,施工队重新进场,不仅按调解方案完成了老宅大门的施工,还把争议的通道全部硬化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面。看着崭新的路面和即将完工的老宅,邻里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之前的嫌隙早已烟消云散。
“本来以为是个解不开的疙瘩,没想到宗亲调解这么管用,还让海外亲人更念着家乡了。”村里的老人感慨道。这场涉侨宅基纠纷的化解,不仅守住了海外侨胞的乡愁,更让“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成为连接海内外、守护邻里情的温暖纽带。(记者 李贵灵 通讯员 刘丽惠 林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