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泉州侨批馆南安分馆——
一纸还乡母子情深
侨批,是上个世纪在南安侨乡乃至福建、广东两省与南洋地区(东南亚)盛行的独特隔海跨洋交流的文书,是许多南洋华侨与祖国大陆最亲密的情感纽带,把许多海外游子与祖国、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个年代,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母亲,父亲和已经长大的子女则远渡海外谋生。虽隔山海,万里情牵,翻越重洋,孝心依旧。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南安市档案馆和泉州侨批馆南安分馆,在一封封泛黄的珍贵侨批中感受琐碎的言语里饱含着的真切情谊,重温那些年远渡重洋的游子心中,对母亲深厚而细致的爱。
字短情深一纸侨批满满是对母亲的眷恋
泉州侨批馆南安分馆位于蓬华镇华美村,走进主展厅,一封饱含海外游子对家乡母亲眷恋的侨批不由让记者驻足。“慈母大人膝盖下敬禀者,远游异邦不能侍奉左右,私信甚歉,希望玉体擅自珍养,增衣加餐,起居生活,力求丰满。”这是一封来自1950年,海外侨胞王华水写给母亲的信。信中,他道出自己远在异国他乡,不能时常陪伴在母亲左右的无奈。全文字数不多,却写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祝福。他希望母亲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多吃东西保持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过得舒适和充实。
“昨接宝华来信,言母亲身体欠安,使我甚为挂念,整夜睡不过去,恨无双翅飞到母亲面前……不知母亲身体怎样,有无给医生看吗?若爱吃什么东西需买来吃,需欠何种药物希告知,要赶寄去,希母亲身体要自为保重为要,钱用不到希来知,今寄去一百元港币,希母亲要买东西来吃,我每月都会寄去……”在市档案馆,记者看到了华侨林宝雪寄给母亲的侨批,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关心与关爱,令人动容,也表达着在外子女对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亏欠之意。她还专门寄了侨批给哥哥林路远,特别提及“母亲身体欠安,甚为挂念”,叮嘱哥哥多让母亲休息,给她买喜欢吃的东西和相关药物,同时,也询问关于给母亲办理去香港相聚的手续进展情况。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安市档案部门创新探索运用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征集侨批的方法路子,已累计征集进馆侨批突破500件。在这些侨批中,有具闽南方言特色的“亚姆(通阿母)大人臆鉴……来南洋每日念……忘在家自己保重为要……叩敬奉福安。”有向母亲汇报在南洋情况的,希望母亲不要挂念的侨批:“母亲大人尊前……母亲自保玉体切勿为游子是念……并诸金安。”亦有直白呼唤“亲爱的妈妈”,表白心中的惦念的……已经泛黄老旧的侨批中,海外游子们对母亲的关怀和思念溢满纸间,在一句句简单的叮咛中表露无遗。
“一封封侨批,它们或字迹工整、文字优美,或字迹潦草、言简意赅,但每一封侨批都情感真挚,深深蕴含着侨亲对母亲的思念。”泉州侨批馆南安分馆志愿讲解员洪巧英表示。
翻越山海孝与爱在侨批中接力传递
侨批一封,银元几许,孝心满满。在交通、物流都极不发达的年代,国内物资贫乏,除了寄钱附信外,不少华侨还寄回稀有的物品、药品以供家用,或互寄照片慰藉思念之情,这一切大事小情往往都会通过侨批告知家人。
“每日多用些无妨。儿与洪兄弟托福在外颇有进益……家乡近况如何,即谕顺港币一百元,到乞检受,耑此,敬请福安。”怕母亲太节俭,王华水在侨批中特地叮嘱母亲,自己最近收益还不错,生活开销可以多用一些,最近又寄了一百元港币给母亲。这一百元港币,是他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的成果,也是他对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在市档案馆收藏的侨批原件中,一封1967年10月30日的侨批字字真切,它是新加坡华侨高劝水寄给水头埕边村母亲王栽的。“亲爱的妈妈,近来一切如何?身体健康吗?上月儿有寄给妈一些布料和药品,到今还未见回信,不知您是否收到……儿在外生活一切如常一切平安,请妈妈不要挂意,关于儿的全身照片再过几天儿将用邮政寄给妈妈……这里儿寄给妈妈一百元港币做家用,请妈妈要小心照顾身体,以免儿在外挂意,祝您身体健康!”信中,儿子关切询问母亲的病情及家人情况,特地寄了布料和药品给母亲,并通过侨批汇一百元港币给母亲作为家用。
无论在外打拼得如何,游子思亲之心切切。在新加坡华侨谢再考寄回的侨批中,他说到,自己在外身体染疾和发船毒,积蓄用光了,但依然惦念远在家乡诗山的母亲,并通过侨批汇了十五龙银给母亲贴补家用。
“母亲收到侨批时的心情,想必也是无比激动与欣慰的,她们能够感受到儿子的关心与爱护,也能够理解他在外拼搏的不易。”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侨批无不彰显着孝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仅体现海外游子与家乡母亲心意相连,更讲述着许许多多让人至今仍为之动容的家国情怀,成为唤起海外侨亲乡愁记忆的有效载体。
(记者 洪丽燕 黄睿超 通讯员 林金福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