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单单说《月光男孩》只是“政治正确”的受益者,《爱乐之城》是“牺牲者”,就“正确”了吗? 一个男孩,长成一个男人,从瘦弱到满身肌肉,从贫穷到脖子上挂起金链子,从被欺凌到黑帮头头,从性困惑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月光男孩》中的成长,指向很复杂,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含着太多人的镜像反射。过度联想一下,就算奥斯卡已经89岁了,它也不知道最好、最正确的奥斯卡到底长什么样。同样,好莱坞也不知道最好、最正确的好莱坞到底长什么样。甚至,美国也如此。《月光男孩》在北美业内和影评界一溜儿好评,且好评程度还大于《爱乐之城》,大于《海边的曼彻斯特》等入围片子。横向来看,抛开趣味之别,它的获奖没啥毛病,不该百分百给它扣上政治正确的大帽子。
伊朗电影《推销员》本来存在感较弱,川普闹的伊斯兰禁令风波,倒让它的关注度倍增,并最终拿下最佳外语片。这才是政治正确胜利的典型案例。如果《隐藏人物》拿最佳影片,那也是政治正确。女配维奥拉·戴维斯(《藩篱》),男配马赫莎拉·阿里(《月光男孩》),没错,都是黑人,可他们奉献的演技,以艺术标准来考量,也完全够获奖。卡西·阿弗莱克失掉演员工会奖后,奥斯卡前景变得不明,而最终,不也是拿了影帝吗。奥斯卡并没在这一选择上,因为政治正确,留下一个历史污点。《疯狂动物城》的配料自然是政治正确,而它能能够取胜,是因它超乎政治正确的质量,而非仅有政治正确的姿态。
奥斯卡固然有一堆问题,比如评委众多,注定了它口味的保守和中庸。在某些年份,它的大奖归属,也确实是政治先行。但不能因为某些先例,因为今年的《月光男孩》恰好是黑人题材,就简单粗暴地将之归为政治正确的胜利。批评奥斯卡,不该仅以“艺术”和“政治”两个维度来看,有时,再加上一个“商业”。它们不是二元对立,或三角互斥的关系。它们往往复杂地互为包含,不是非黑即白。
没有一个颁奖礼,能颁出完全正确的奖项。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完全正确,包括政治正确。何苦拿这个攻击那个呢。奥斯卡不过是场晚会而已,落幕之后,下一年继续。(文/小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