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岩唯一的县级市,漳平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支持原中央苏区及“新古田会议”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建设,“十二五”目标任务完美收官,预计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5亿元,增长10%。
“充分认清自己的站位后,再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按照这样的理念来规划‘十三五’蓝图。”到任三个多月的漳平市委书记陈论生,对漳平的“家底”已摸得清清楚楚,日前谈起未来发展丝丝入扣思路清晰——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良好生态、开放协作三大优势,以当好“山区的前锋,沿海的后卫”为定位,以项目为抓手,全力做好经贸、对台、农业、旅游四篇“文章”,走出一条符合漳平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推动漳平进入更有质量、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贸:
做强“四城”培育“三新”产业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减弱,只有转型升级才是根本出路。”在陈论生看来,当务之急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积极导入“互联网+”,育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漳平产业升级版,具体路径是——
做强“四城”主导产业,即:特钢(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四大产业,在存量挖潜、做大增量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精密铸件、天守超纤、新型墙材、风电等项目,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四城”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培育三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推进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闽西南铁路物流中心和山区对接沿海的物流集散地;电子商务产业,推进村淘建设,培育中国花都网、隆商网、花博汇等自主电商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打造以国联、协为等企业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制造基地,以鑫铜铜雕、国珍玉雕等企业为代表的海峡佛文化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要做实军民深度融合,推动更多“军转民”项目落户、更多产品实现“民参军”。
对台:
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推动器,而对台交流合作是漳平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陈论生认为,漳平拥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要充分用好这个平台:
发挥对台“五缘”优势,提升台创园核心区永福镇及周边乡镇建设水平,探索建立一园多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大陆阿里山”的品牌影响力,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漳平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这个大局,发挥奇和洞、王景弘等品牌优势,加强与闽南沿海的山海协作,主动承接闽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构建开放、多赢的经济合作平台。
农业:
走“农特产品+电商”之路
漳平是全省22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木、竹、花、茶、菜等农业产业优势突出,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曾在农口任职多年的陈论生有着精辟的见解。
“农业要加快创新发展,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走‘农特产品+电商’之路。”陈论生说,通过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加快发展壮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引导漳平农业向精致型方向发展。
陈论生表示,漳平将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落实责任,精准施策。当前要立足漳平山地广阔的特点,加快引进发展牛、羊等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
打造海峡西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漳平是闽南金三角的‘后花园’,有众多的高山秀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陈论生认为,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区位的凸显,漳平具备了成为旅客集散中心的条件,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他说,漳平将全面整合北、中、南三区的旅游资源,将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鹏溪、“一江两岸”、永福高山休闲旅游等景点逐个打造成精品,并连点成线,进行统一品牌形象推广,做强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海峡西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记者 范启麟 王仰华 林阿玲 通讯员 陈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