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顽疾一案一策
“受经济利益的刺激,建设电子垃圾焚烧厂提炼贵重金属、非法盗挖稀土、盗伐林木等行为在武平屡禁不止,生态检察工作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播到每个人心头,我们费了不少功夫。”该院检察官邱善泉介绍了几起典型案例。
“建设非法电子垃圾焚烧厂的技术简单,只需一台冲天炉及鼓风机等设备,只需30—40万元,生产三周内即可收回投资成本……”2008年至2012年,在武平县政府统一组织、重点打击下,共取缔非法电子垃圾焚烧厂18处,但受利益驱动仍有极个别厂死灰复燃,象洞乡中段村某厂被县政府组织取缔过四次仍不收手。
从形成原因、整治对策、责任追究等方面深入调研,2013年该院出具《关于打击非法电子垃圾焚烧厂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直接促成当地多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一举打掉久治不绝的两家非法电子焚烧厂,并建立起严管善治的长效机制。这个“头等难题”的解决路径变为“治理模版”,形成了生态问题“一案一策”系列规范动作。
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采石场非法占用林地、农用地专项整治……该院聚焦当地突出问题,因题施策,组合发力,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随着林改深入,武平生态检察紧贴生态保护新要求,积极搭建驻森林公安检察室、驻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巡回检察室、驻河长办检察室一线工作平台,突出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一水(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并逐步形成了立体监督新常态、多维联动新机制、一线契入新平台、点面交融新路径、综合治理新局面的武平生态检察“五新模式”,让生态检察工作有抓手,出实招。生态恢复多措并举
在风景秀丽的武平县武东镇六甲水库旁,可以看到每一棵香樟树的主干上都悬挂着一张特殊的“身份证”——落款上有武平县人民检察院。“我愿意自费为20棵香樟树制作保护牌,并亲自悬挂于香樟树上,以身说法让更多的人来保护香樟树。”武东镇东兴村的村民朱某的这一转变源于一起官司。
朱某为了做家具,盯上了库区的香樟树,正在砍树时,被闻讯赶来的六甲水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发现并制止,随即报案。经评估中心认定,该香樟树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立木蓄积量为2.898立方米。
朱某没有许可证私自砍伐,经武平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武平县法院一审以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被告人朱某拘役四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他能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跟我们推动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密不可分,办案时注重从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出发,积极对生态破坏案件适用生态恢复模式,达到司法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017年以来,该院共批准逮捕破坏生态犯罪13件14人,起诉40件53人。共督促涉林刑事犯罪的7名被告人缴交生态恢复补偿金5.312万元,发出生态修复令2份,补植复绿300余亩。
“在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武平召开一周年之际,我们将继续增强服务绿色崛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呵护青山绿水,擦亮‘来武平,我氧你’的生态武平名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检察官们坚定地表示道。(记者 邓炳秀 陈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