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资管行业从严监管态势正在加强。在“去通道”的持续压力之下,券商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券商资管规模为13.61万亿元,较年初缩水约2.93万亿元。
在规模缩水的同时,受到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券商资管产品的业绩分化也在进一步加剧。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总回报率超过20%的券商资管产品仅有9只,而累计跌幅超过20%的券商资管产品多达66只,其中投资类型为普通股票型基金和股债平衡型基金的产品占据大多数。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券商资管“去通道”压力逐渐释放,虽然管理资产规模整体呈下降态势,但具投研优势、主动管理占比高的券商资管将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有数据可比的2782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仅有840只。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累计跌幅超过20%的券商资管产品多达66只,同样是投资类型为普通股票型和股债平衡型的产品占据大多数。其中,排在最后10名的产品今年以来的累计收益率均低于-58%。年内收益率最低的是一款股债平衡型产品,今年以来的累计跌幅为97.64%,与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方正量化强势7号相比,收益率相差137.18%。
今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明确大集合产品进一步对标公募基金。12月初,已经有多家券商暂停旗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申购业务。而在大集合规范后将转为公募基金或私募资管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在“非公非私”的券商资管大集合终结身份之惑之后,未来如何在公募“红海”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券商资管发展的关键。此外,在资管新规对券商资管“去通道”压力逐渐释放后,券商资管业务如何转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合关系如何演进,也将成为下一步市场关注的焦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