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安海的老街深巷里,郑成功文化犹如一条流淌的长河,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星塔的晨光暮色、端午抓鸭的欢腾呐喊、中秋博饼的清脆骰响,都藏着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印记。而80岁的郑万年,便是这条文化长河的虔诚摆渡人,退休20年来,以赤子之心守护推广着这份精神遗产。
缘起家族文脉退休后研究二十载
郑万年是土生土长的安海人,更是郑成功“国姓房”一支的郑氏族亲。血脉里的联结,让他从小就与郑成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1959年左右,我的父亲在霁云殿布置郑成功历史文化陈列室,常常忙得没回家吃饭。中午我就会送饭过去,等父亲吃饭的时间,就会去看陈列室里陈列的郑成功的玉带、盔甲、火炮碎片等文物。”郑万年说,平常父亲也会给他讲述这些文物的历史,讲述郑成功的故事,那时起,他便对郑成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2006年,郑万年从安海仁寿中心小学退休。退休后,郑万年终于有了大把时间追寻年少的热爱,他一头扎进了郑成功文化的研究中。从此,查史料、访古迹、做考证、赴各地参会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主旋律。
2007年,他历时两载编著的《晋江郑氏谱略》问世,紧接着又推出《郑成功与晋江》,用通俗笔触梳理郑成功及其家族在晋江的历史,让尘封的故事变得触手可及。
以星塔为坐标让文化浸润校园日常
星塔,这座位于安海成功中心小学校园内的五层四角砖塔,是1629年郑成功叔叔郑芝鹏重建的楼阁式建筑,《安海志》里记载:“郑成功曾读书其间。”而这星塔,不仅是郑成功少年时光的实物见证,更是郑万年心中的文化坐标。
退休后担任东鲤老年学校教务主任的郑万年,第一件事就是敲开成功中心小学的校门。“星塔是活的教材,得让孩子们离它再近一点。”他推动老年学校与小学达成资源共享协议,让文史资料走进课堂。在他的建议下,学校修建了郑成功文化广场:少年读书雕像凝视着星塔,母子雕像传递着家国温情,诗词长廊镌刻着英雄壮语,三者与古塔相映成趣,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文化风景。
“雕像要做成郑成功少年读书的样子。”当学校计划雕刻郑成功雕像时,郑万年建议要将雕像定格在郑成功少年读书时。“这里曾是郑成功少年读书处,既符合历史,又能让郑成功少年苦读的模样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如今,课间驻足雕像前听“星塔读书”故事的孩子们,成了文化传承的小小接力者。
再后来,成功中心小学邀请郑万年编写校本教材,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作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教材,分上、中、下三册。“这三册是根据不同年段的情况去编的。在适合低年级的上册里,编辑了一些童谣,比较适合儿童吟唱,高年级的则更进一步分析复台壮举的意义。”郑万年说,为了编写这个教材,他和成功中心小学的校长走访了厦门、南安等地的郑成功纪念馆,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编这个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宣传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小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就懂这份家国情怀。”
巧借灯谜让历史在趣味中传播
除了编辑相关书籍,郑万年还利用灯谜传播郑成功文化,利用灯谜课堂、文史主题讲座等方式传播推广郑成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对灯谜有兴趣,对研究郑成功也有兴趣,为了更好地宣传郑成功,我就将灯谜融入宣传郑成功的内容。我主要是将郑成功的诗词做成谜面或谜底,对诗词进行介绍。同时将郑成功的部将的名字作为谜底,在猜灯谜的同时,对郑成功的部将进行介绍,让大家更加了解郑成功和他的部将是如何收复台湾的。”作为灯谜爱好者,郑万年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播结合。“‘开辟荆榛逐荷夷’打一民族英雄。”在老年学校的灯谜课堂和暑期青少年营的课堂上,他以郑成功诗词为谜面,以甘辉、万礼等部将姓名为谜底,让猜谜者在趣味互动中了解收复台湾的历史。“猜灯谜学历史,比死记硬背管用。”老人笑着展示积累的百余条原创灯谜,每条都附有详细历史注解。
推动文化交流传承郑成功精神
去年中秋,安海郑成功文化中心的揭牌让郑万年热泪盈眶。“这尊郑成功像是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送来的,那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料,对面是他父亲郑芝龙的事迹……”他无数次在这里为参观者讲解,声音里满是骄傲。
“我们建立这个郑成功文化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宣传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地郑成功文化爱好者及郑成功文化馆、研究会进行交流。”郑万年说。中心落成一年来,他和中心的成员们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台湾、厦门、福州、南安的研究者,大家围着史料讨论郑成功的家族脉络、复台战略,分享各地的郑成功文化遗存。
从2017年《安海讲古》讲坛上“郑成功家族的海洋意识”主题讲座的深情讲述,到《郑成功研究》期刊上《国姓房安海解元第支脉承接记》《利用灯谜宣传明郑的探讨》等文章的专业论述,再到今年7月25日首发的《石井津史话》一书里收录的《郑成功家族的安平故乡情怀与海权意识》一文,郑万年的笔从未停过,研究也从未止步。二十载光阴流转,他用书籍、课堂、广场、展馆编织起一张传播郑成功文化的网络,让爱国主义精神顺着老街的烟火气,融入寻常日子,代代相传。
(记者 黄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