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需求缩减,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第一,劳动力市场需求大量缩减。工业4.0引发了制造业地理版图的剧变,日渐趋向中心化和一体化。如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美国制造业正处于明显的“回流”趋势,这对定位于中等技能人才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用人需求减少,尤其是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将会面临着萎缩的危险,另一方面专业与产业不匹配的矛盾将会更加凸显。第二,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缺口数量巨大,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当前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群虽然基本涵盖当地重点产业,但重点专业和重点产业的对接却不是很完整。这种专业产业倒挂现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产教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尚未建立针对产业升级做出相应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再加上现代产业结构逐渐趋向软化,市场需求重心逐渐向服务业偏移,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难以形成互动共赢模式。
岗位专业技能逐渐淡化,岗位协调能力日益重要。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提高,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具体表现为许多传统工作岗位的消亡或合并,对工人专业知识、能力要求也相应拓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逐渐淡化岗位专业,转而注重岗位协调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劳动分工、劳动规范化以及决策权分布方面做出改革,要让工人尽可能地多从事不同类型、不同技术难度的作业,形成了以低度分工、适度规范化和决策权下放为特点的劳动组织结构,即不实行岗位之间、工种之间的严格分工,公司不对车间提供具体的人员配置和工人技能培训计划,车间的生产协调、工人的技能培训基本由车间管理者的“现场干预”来进行。而当前职业教育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导向,实施的订单班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岗位所需的娴熟技能,一方面很容易囿于“工具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是工业机器人轻而易举能够代替的,这与工业4.0背景下工作岗位拓展协调的要求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