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份好工作,其实不容易
此前有报道称,企业并不直接去招聘会现场招募AI人才,因为太抢手了,这些人基本都不用去招聘会。
即使是AI专业的应届生,也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来现场找工作,企业会早早通过导师或实验室找到他们;而对那些有经验的研发人才,猎头会主动上门联系。
在经验丰富的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应届博士生相对于硕士生而言,更是“香饽饽”。他们大多已经跟随导师做过相关的项目,并因此积累了一定的AI技术和经验,因而很受企业的欢迎。有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他还不清楚如果招AI人才,具体要开多少价位。但他确定的是,这些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薪酬,还看重平台和稳定的前景等。他们要抢人的话,只能开价更高。
但现实却给罗文国泼了冷水,找工作似乎并不容易。
“如果能再发一篇文章,找工作可能会顺利些。”回国后,身处热门行业的罗文国的工作,却找得不算顺利。
“刚回国的时候,阿里巴巴也来咨询过我的意向,我觉得职位和我的研究领域有些出入,就拒绝了。”罗文国没想到,由于错过了当时的招聘季,此后的机会越来越少。
他有些后悔,自己当初的“偏执”。
简历投出去不少,但大多没有下文。一次在滴滴应聘时,他问面试官,对于AI应届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或看法。对方回应说很欢迎,也希望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应届生。但最终,这场罗文国认为“挺融洽的”面试无疾而终,“可能他们觉得我没潜力吧。”他苦笑。
尽管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找工作的难度,远超他的预期。在他的朋友圈里,类似情况也不少见。“在英国的同学,好像都放弃挣扎了。”罗文国说,大部分同学都转投机器人等更加实用也更容易上手的行业,只有他因为爱好还在坚持观望。
他把不受欢迎的原因,部分归结于“半路出家”。“我有个博士师兄,从材料转学人工智能,也是一年后才找到工作,”罗文国也了解过,“像我们从机械转的,企业嫌我们没有计算机底子,不够科班。”但伴随人工智能的火爆,非科班出身的转投者正越来越多。
在罗文国的母校,去年他这专业的招生数量不过60人,而今年据他了解,已经上涨至100人。在国内,截至今年3月,包括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32所高等院校,已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大家都想占坑,以后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他思量着降低标准,一些大公司的实习职位,也进入了罗文国的考察范围。“实在不行,就干回我的老本行。”他表示,已经有一家电梯企业联系过他,开出的薪资比过去高出一半。
罗文国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节奏,他给自己设立的底限在明年春天。在此之前,他想再拼一把。
AI博士生平均薪酬在40万元左右
“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最欠缺的是高水平和交叉型人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高薪争取的,主要还是高层次的AI人才。
据他介绍,类似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博士生,平均薪酬在40万元左右,“大部分就职于国内外一些知名IT企业”。
在人工智能企业较为密集的杭州,创始人们同样为“招人”而头疼。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足够大,但真正的人才稀缺。优秀的工程师,市面上很难招到。”杭州大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明权说,目前该公司员工约40人,校园招聘和猎头招聘各占一半,2018年希望再招50到100人,不过在985、211或者行业内名校都“招不满”。他说,“一些好的大学里会有类似计算视觉方向的实验室,但离直接工作要求的能力还有一定距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凸显了领域内存量企业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在此前的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自富也谈到,“人才荒”在新兴产业属于正常现象,但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此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宣布,于今年9月,正式招收全美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新生。
近年来,国内高校持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但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自动化等数个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涉及人工智能的课程,可能只有区区几门。” 一位高校AI教研人员表示,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不能只通过现有专业知识体系,更应当围绕人工智能内涵本质,进行知识体系建设。本报记者 俞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