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新型产业,提供创业帮扶
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瑞连介绍,海南引进人才涵盖各个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包括高层次人才和一般人才,也覆盖党政人才、事业单位人才、企业人才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
要想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必须得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从2015年起,海南开始扶持热带高效农业、健康产业、高水平旅游业等12类产业。2017年,12类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9.4%。
在三角池人才招聘现场,一家母婴连锁机构的工作人员袁女士透露,该单位属于健康产业,于2016年创办。营业机构从1家发展到170多家,只用了3年时间。人均月薪也从3000元提高到5000元。“各行各业,招储备干部的单位都多了。大家都希望借政策东风招到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按照《行动计划》,来海南自主创业的人才,可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贷款或保证担保贷款,并可在入驻园区申请零租金办公用房。此外,海南还将实施国家级项目人才配套支持计划。
同时,争取国家级创新机构在海南落户、推动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针对引进的人才,海南省还完善相关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实行“五年两次”跟踪考核,考核合格的,继续落实相关待遇;不合格的,取消相关待遇。
链接
“抢人大战”折射就业新动向
“一天抢到8000人”“3年落户100万大学生”……近期,各地纷纷上演“抢人大战”。至少20个城市先后出台包括解决户籍、提供租房购房便利条件、支持创业等吸引人才的新政策。这种“抢人大战”折射哪些就业新动向?
留年轻人、留住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就保证了城市的未来——这是不少城市管理者的共识。目前,武汉、郑州、西安、成都等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而其人力资源的基础就是大学生。
“为什么独角兽企业都聚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因为那里聚集了大量高素质、善创新的大学生。”武汉市招才局一位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学生群体毫无疑问将成为创新经济的主体。在武汉发展活力最强的光谷,近年来每年以大学生为主的新增参保人口就超过10万人,他们是光谷光纤信息、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过去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主要靠投资与外贸,那么,现在和未来都要靠人才与创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薄文广说,过去,“抢人大战”主要是春节后各地高薪“抢工人”,尤其是有技能的熟练工,他们是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工厂流水线生产服务。现在,“抢人”演变为各地争抢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智力资源。
大学生落户、就业去向的变化,也透露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根据湖北、湖南、陕西等省份教育部门公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数据,这些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省份,毕业生前往广东、北京等地就业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本地就业、创业比例明显提高。
以湖南省为例,相较2015年,该省2017届高校毕业生前往广州、深圳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人数占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在省内就业占比则出现同等幅度上升。
“过去,高校毕业生扎堆去北上广,现在则不少选择留在省内,尤其是省会城市的比例大幅提升,这在中部地区高校是普遍现象。”湖北一所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各地抢人大战中,户口、补贴、贷款都是辅助性政策,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才是大学生落户的主要考量因素。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伍新木说,大学生选择户籍管理更宽松、更宜居、更有事业前景的城市,改变了原来千军万马挤入大城市的发展路径,这也是中国经济正逐步实现地区发展平衡的一个缩影。
专家表示,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将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也有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引进人才也必须跟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楼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要避免人口短期急剧涌入,超过城市的承载力,出现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