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教育上是否“缺位”,关键在于父亲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在忙工作、忙自己的事与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天平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把教育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做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个事业来做,就不存在“没有时间”“做不好”的问题。全身心投入工作是男人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但既然有了孩子,父亲就要依法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
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履行父亲职责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心中有孩子、肩上有责任,便能以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方式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
改变“父教缺失”:母亲应适当“放权”
父亲教育缺位,不仅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普遍影响,更与家庭小环境中母亲对父亲参与育儿持何种态度、是否为父亲创造接触孩子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父亲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前提条件是母亲放权。
关于教育孩子,有的母亲说“他爸忙,孩子的事就不用他操心了”,有的父亲抱怨“我们家孩子的事我插不上手,就连带孩子出去玩一会儿孩子他妈也不放心”。妻子体贴丈夫,怕孩子给丈夫添麻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教育孩子不同于干家务。鼓励孩子他爸当“甩手掌柜”,其实是剥夺了父亲了解孩子的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的权利。母亲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一人独做、辛勤付出,却忽视了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存在、接受父亲的影响,很容易使父亲成为孩子“熟悉的陌生人”。
无论父亲有多忙,做母亲的都要积极创造父亲与孩子相互了解、彼此沟通的条件,尽可能拉近孩子与父亲的心理距离。比如在彼此的生日或其他重要的日子,提醒他们相互祝愿;在节假日安排一家人共同休闲娱乐、承担家务,尽可能把孩子的事“让权”给父亲,保障父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时间;让孩子把高兴的事、烦恼的事通过各种方式与父亲分享。母亲要尽可能让孩子每一天都能感受得到父亲的存在,当好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