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 围
“创办国华等于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
“当考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教育局就带人闯进来阻止,我们被迫转移了考场。”国华2018届毕业生万雅美还记得3年前自己在家乡参加国华招考时的不愉快经历。
也许是过于独特,国华纪念中学一路走来,遭遇不少争议、怀疑甚至刁难。
即使已经走过17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国华“招生难”的窘境依旧没有根本改观。
不少国华学子都有和万雅美类似的遭遇。来自中部某省的2018届毕业生陈曦说,自己当初准备报考国华时,学校就百般阻挠,最后还是托了熟人才报成。
一些地方从升学率出发,认为国华是来“掐尖”抢优质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华上学,他们也不情愿放人。
阻挠者“阵地前移”:有的堵在学生去参加国华招生入学考试的路上;有的在国华招生老师来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请”到外地旅游。
一些极个别的地方甚至“动粗”,故意捣毁考场,或将国华的招生老师锁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
“天下还是好人多!”季校长谦和地笑着说,与这些行为相反,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自愿帮国华物色“苗子”。
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苏省扶贫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时候。中考后没多久,热心的老干部们就帮忙张罗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另外一场考试——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考试。
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岁高龄,还奔走在贫困县的沟沟坎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让贫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对学生好,对国家、社会也大有好处。国华能提供这样的好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市县教育局主动推送优秀贫困学子,还给国华写感谢信;有的省教育厅甚至主动发动驻村“第一书记”帮忙推荐学生参加国华选拔。
虽然不容易,但国华会坚持走下去。
“我相信这是一件大善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华校长望着窗外满眼青翠的校园说。
《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的路能走多远?》,有的报道直接抛出这样的标题。
办学经费,始终是外界关心和好奇的问题。
2002年,杨国强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个人拿出了2.6个亿并成立国华教育基金,在当时,这几乎是杨国强的一半身家。
“创办国华等于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作为17年来国华纪念中学的实际操盘手,季德华校长深知学校“风光”背后的“艰辛”,“要想办起来、办得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钱,又是实实在在决定学校生存的大问题!”
“基金的钱远远不够用,现在每年还需要杨先生个人额外补助4000多万元。”季德华有些严肃地道出了“新情况”。
“不过,杨先生让我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管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季德华又恢复了固有的微笑。
“我甚至希望这所学校早点‘倒闭’,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会有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杨国强曾这样说。
“判定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单看升学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了清华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样。”季校长清楚地记得杨国强多次对他的叮嘱。
截至今年8月,已经从国华毕业的2300多名学生中,在读和毕业的硕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国深造50人。
从教育、医疗、金融领域到服务基层,从基础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国华毕业生的身影。
国华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作答。
2015年,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杨国强获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
2017年,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国华纪念中学成为典型案例。
从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往东400多公里,是李嘉诚先生资助创办的汕头大学;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现与其他学校合并为集美大学);继续北行800多公里,是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马化腾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还有清末实业家张謇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和协办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300多所学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有这样一批“先挣到钱”的人,愿意选择“兴教育”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记者谢锐佳、张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