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笔记连“发财”都写错了
成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华商报记者从民警处了解到,以前参与传销组织的人员主体以打工人员为主,如今出现以“两个极端”为特点的变化。一类是文化层次特别低,例如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这类人群占到传销人员的90%;另一类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这类人群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被人利用,还有些人家里条件较为富裕,根本不缺钱。
华商报记者从警方处拿到几份传销人员的笔记。笔记充斥着“成功野心”、“光宗耀祖”、“坚持+努力=成功”、“小投资大事业”等词汇,画着金字塔型的销售收益图。传销人员在一份笔记里写着:“我们都是从大老远的南方来到这风沙迷漫的大西北,无非就是为了这赚钱的行业而来,这堂课的精华谈白了,就是教大家如何把钱赚到自己的口袋里。”从笔记中能看出,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错别字满篇,有人甚至连发财的“财”字都写错了。
一位民警对华商报记者说,传销头目的笔记记录得比一般成员的更详细,甚至条目清晰地列出警察来检查该怎么应对、警察问什么问题该怎么回答,这位民警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笔记,都差点被蒙过去。”
传销拉人手段有所变化
为骗人交钱不惜轮番色诱
传销拉人的手段也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以往多是骗同学、朋友、亲属,现在则多以网友、谈“对象”手段居多。陈文涛是被他的“女朋友”从湖南骗到西安一处传销窝点的,巧的是,这个传销组织的另一处窝点的成员马博也是被“女朋友”骗来的,后来窝点被端时,三人一对质,结果两个小伙的“女朋友”就是同一个人。
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的传销控制成员的手段有区别,北方多以“看人”为主,限制人身自由,吃住条件都非常差,南方则是好吃好喝“伺候”着,给人上课洗脑让交钱、拉人。而有一些传销组织为了让成员交钱,甚至不惜财诱、色诱齐上阵。
曾经有个小伙被“女朋友”骗到传销窝点,但他一直不愿交钱,这个女成员看拿不下他便不再理他。传销头目又安排其他几个女成员先后和这个小伙以“处朋友”为名发生关系,以此来让他交钱,但这个小伙还是一直不交。然而,女成员们对此也无所谓。
随着传销方式的逐渐变化和隐秘,传统的拉人方式依然还在,只是开始出现更多新的手段和方式。
传销屡禁不止背后
基于机会主义和关系导向的结果
80后小伙刘阳,本来在广东一家正规单位工作,后来误入传销,趁着跟看守人员一起去市区办事的机会逃离,赶往火车站返回西安。换手机号码、冻结银行卡,“回到西安第一天,睡觉听到敲门声都会惊醒。”
当年为何会进入传销组织?刘阳说,自己收入太低,希望生活条件更好。传销的套路一般是这个朋友关心你的生活冷暖,好吃好喝招待,酒足饭饱讲述自己的成功故事,熟悉之后问工作收入、买房等等刺激你。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雷宏振教授对华商报记者表示,传销在我国一直在不断繁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成分在一些人心里根深蒂固。二是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和互联网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差距效应,让一些人幻想着通过网络关系和人脉资源获取利益、一夜暴富。严格来说传销和经济景不景气关系不大。目前经济是处于结构性转型中,理论上不存在明显的失业人口净排放。
雷宏振认为,个别大学生参加传销只是特例,参加传销的人大部分和学历层次无关,因为理论上来说传销是基于机会主义和关系导向的,而大学学历教育是知识和能力导向的,因此学历越高,机会主义倾向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