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将要挥袖作别北语。过去的岁月越是美好,告别就越是需要勇气。第一,你们今天要割舍很多值得你们非常留恋的东西;第二,你们明天将要直面十分现实的未来。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对于你们来说又将是一个个的未知,如何去战胜对未来“暴雨”的担忧,将是你们人生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我希望你们——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生,能够传承母校优秀的价值观,用母校给予你们的强大信念,支撑起自己值得骄傲的人生。
一所优秀的大学,一定有其持之以恒、经久不变的品质和精神。北京语言大学的品质和精神就集中体现在校训里。在你们即将离开北语的时刻,作为北语的新任校长,我愿意跟大家一起重温我们的校训,从中感悟北语人的信念和追求。
北语校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深得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中国的古人追求“三不朽”,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被人们当作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在今天,一所大学要成为“不朽”的大学,一个人要成为“不朽”的人,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北语的校训也对我们提出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做“有德”之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行,要“立德”。“立德”讲的是修身,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他人乃至后世的榜样。北语校训中的“德行”二字正是要求我们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所谓“有邻”,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有邻居”的本义。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通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完成,这不是强调庸俗的“关系论”,而是说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分工协作日益重要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身边都会围绕着许多事业上的“邻居”。他们是否愿意与你为邻,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事业的成败。而决定他们是否愿意与你为邻的,正是你是否“有德”。孔子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的是用道德治理国家,才会有人追随、围绕着你。实际上不光是为政,为学、为商等等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北语向来是强调“德行”的。中外学子在同一个校园里能够和谐相处、相互学习,靠的就是尊重差异、包容他人的美好“德行”。同学们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行动也是北语人崇尚“德行”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汶川地震救灾服务、北京奥运志愿服务,还是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支教行动,以及为生病同学积极捐款,都活跃着北语学子的身影。正是靠着这样的道德品行,北语在全国、在世界拥有了很多的朋友,北语的事业也因此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