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与北大的姻缘可追溯到1917年,在陈独秀大力举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年27岁的胡适始在北大任教,意气风发地参与开展了白话文运动,那时,他也是北大红楼前一介风度翩翩美少年。41岁时他担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及至56岁,出任北大校长。
1948年11月,南京政府决计将北大南迁,胡适却坚持不迁。他认定,北大只有在北平才可叫做北京大学,这里才是它的根。12月14日,胡适登上南京方面派来的飞机,临行前他殷殷切切地写下了难以割舍的便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1962年,晚年既至的胡适越发思念自己的故乡。弥留之际,他更加思念曾留给他无数美好回忆的北京大学,执意要把自己留存在大陆的102箱书籍捐给他挚爱的校园。
但是,自1954年那场由最高领袖毛泽东发动的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的大批判后,胡适就成为一个危险的符号。胡适在北大图书馆里的书籍,已零落分散。
如今,胡适的命运在大陆陡然间峰回路转,被奉为上宾,受到超乎寻常的喜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有关人士透露,胡适纪念馆正与北大图书馆合作,分别制作胡适书籍的目录,从而推动和北大进行胡适书籍的交换。而在北大中文系举行一百年庆典时,胡适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回家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