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公学奉行“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告诉记者,孩子喜欢宅在家里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暑假期间,在家长咨询的育儿问题中,家长咨询此类问题大约占20%左右。在“望子成龙”观念和巨大升学压力下,孩子们的运动时间被学习挤占,“喜静不喜动”。许多孩子就是喜欢在家“宅”着,《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为: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看电视。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因为他们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而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今年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启动时,发布了一份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所做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55.5%的高中生表示,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谈及原因,一是不太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二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跟别人打交道。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孤单感。报告显示,导致高中生和大学生不自信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学习不再是主要因素,更多是人际交往能力。
内外环境皆在变孩子也变“宅”
于东辉指出,目前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通常只有一个小孩,常年习惯于与大人交流,再加上较为自我,往往居住在小区里面,许多小孩子也习惯互不往来,这是导致孩子喜欢“宅”在家里的外因。其他的外界因素也很多,比如父母都在忙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浅,通常就是问问考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无法接近孩子的内心。父母的不理解让他们感到孤独。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过度依赖现代通讯方式,习惯于上网聊天、发手机短信等方式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这也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产生孤独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
内因则来源于青少年发育中一种常见的阶段性的“闭锁心理”。随着独立意识的增长,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想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常常把握不好度,以至于出现和家长或外界对立的姿态。第二,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想法,但他们往往在心中筑起一道墙锁住秘密,并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就会导致他们缺乏朋友。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孩子变“宅”的根源在于重智育、轻体育的认识误区,升学考试的沉重压力,使体育锻炼被边缘化。孙云晓指出,环顾周遭,我们常听到很多父母、教师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热衷于给他们报各类兴趣班,这些兴趣班多是绘画、英语、钢琴、奥数等坐着不动的活动。孩子们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加重,运动时间更少了,“喜静不喜动”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