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要反思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
我不否认高考制度和媒体舆论与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我更认为,学校教师和孩子父母才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当然,如果再“深刻”一些,还可以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国情社情等方面找到更深层次的间接原因。但我不打算扯那么远。我甚至连高考制度和社会舆论也不打算多谈,虽然这两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但高考和舆论不是普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改变和左右的。我今天只打算分析一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教师原因和家长原因。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素养薄弱和教育智慧缺乏,是学生学业负担(主要体现在作业过多)的重要原因。认为知识才是智慧的唯一来源,用统一的分数达标作为所有学生“学好”的标准,只有成绩好——标志便是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才是好学生,把童年作为成人的准备而不是独立的、同样应该拥有幸福体验的人生阶段,片面甚至极端地信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古训……脑子里塞满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教育观、成才观,你要让这样的老师不迷信“知识本位”,放弃“题海战术”,那是与虎谋皮。
为数不少的老师不但教育观念有问题,而且其专业素养也堪忧:有多少教师有读书的习惯?有多少老师可以称作所在学科领域的高手,因而在学科教学以外还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比如,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诗人、散文作家或一位楚辞研究者……卓越的专业素养,能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对这样的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不过是“小菜一碟”,哪还需要“题海战术”?教师的教育智慧越丰富、学科技能越精湛,他的学生的负担自然相对越轻,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常识。比如教师因材施教或分层教学的智慧,比如教师精选试题的眼光,比如对教材厚书读薄的输入(自己的大脑)以及深入浅出的输出(给学生的大脑),比如指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技能……
女儿小学数学成绩很差,但在初中后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王姓数学教师。王老师的特点就是作业少,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做那么多题干什么?题哪里做得完?你们只需要把我布置的题做完就好了!”他布置的题少而精,我女儿的负担真的不重,但她的数学成绩却突飞猛进。她说:“进了初中,王老师教数学,我的数学才有了质的飞跃!”不光是我女儿,她们班的数学一直在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为什么王老师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就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