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太乖”? 探索的勇气如何激发
但在多年的调研和交流中,史静寰也有个直观的感受——中国一些名牌大学学生很聪明,成绩也不错,但有些学生“太乖了,缺乏试错的意识和勇气”,此外学习的意义感或者说学术志趣有待加强。
“我们分析,这是GPA导向下学生体现出的学习观,这些学生都聪明,提高GPA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由于这样的导向,学生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新知识的试错上,也影响他们选择高挑战度而成绩有可能不高的课。”史静寰认为,拔尖人才一定要有勇于试错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也一定要有容错和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纠错的制度。“MIT大学生的恶作剧文化在中国很难存在,但正是这种恶作剧文化孕育了很多创新的种子”。同样的,吴晓晖也认为,“勇气的养成能有效遏制弄虚作假行为,因为学生一旦准备好承担失败,失败真的来临时他们就不会太在乎了”。
这样的困境在其他国家的精英教育中同样存在。2008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他感觉美国精英教育已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
竺可桢曾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如何激发、释放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史静寰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期待短期内就得到一个很好的成果,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探索科学可靠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培养方式。(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