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具还是吸金手游?
近日有媒体曝出,福州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推荐使用的“智学网”APP收费模式不满。据了解,该校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都下载了这款APP,可查阅考试成绩、考试报告、题目解析、错题汇总等内容,但每一项服务都要掏钱,且开通会员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绩。
记者发现,问题不止一家。打着辅导作业“必备神器”名号的APP“作业盒子”,在收费方面也受到质疑。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作业APP内购太多;买了180天英语课,没用到一个星期课程入口不见了;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
说到底,教辅APP是投入研发成本的产品,大多数家长并非不能接受为知识付费,但收费项目需公开且合理。
有业内人士提出,个性化学习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自愿购买,未尝不是一条合理途径。但总体上,这类软件必须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减少使用成本,提升使用体验。
这意味着,教辅APP要“吸粉”还是重在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从推出“人教口语”“人数点读”等APP之初,坚持不掺杂无关内容、不强制安装,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专注度,受到学生好评。
江苏某小学一位叫李奕灿的学生说,她很喜欢线上学习的方式,因为内容和形式都丰富新颖,成绩也提升了。
减负增效还是加压添扰?
“要不是学校指定,肯定不会用这种软件。”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家长拒绝的声音。
有的家长担忧,学校未经家长同意,将学生试卷及个人信息等提供给开发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有的家长无奈,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推荐APP,但作为布置作业的渠道是否带有强制色彩?
对此,有专家建议,出于对学生信息安全的考虑,原则上研发机构要将服务器建在教育部门,但有少数机构将服务器建在公司内部,而目前这项工作缺少监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辅类APP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但不应在作业中强制使用。
不只是学生和家长困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中学引进的教辅APP需教师上传课程视频等。因这款APP并不成熟,学生们不乐意采用,而课程上传情况却成了教师职称考评的必要条件。
“要从可持续应用的角度评估APP。学校引进前应做一个预调研,了解各个家庭中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情况,对APP做3—5年的使用规划,切不可频繁更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梅建议。
吴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