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价值感
“孩子沉迷手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一生下来就会看到父母使用手机,日常生活中也多有接触。从这点来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消极地看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以平和心态正视和面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孩子之所以沉迷,其实并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在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亟待调整。
“孩子为什么要长时间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他们总是被控制,没有机会去独立判断和作出决策,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甚至连暑假,都是早早被父母安排好的。再加上应试教育往往以分数论成败,一些孩子经常要被批评指责,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他们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就会想到去网上宣泄释放。例如,在游戏里找到那种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满足感。”宗春山认为,这些恰恰提醒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价值感。
“另外,孩子对手机过度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在不断面对分离的。离开了对父母的依恋以后,如果再缺少同龄玩伴,他们就会感到孤独,情感无处安放,进而到手机里寻求慰藉。”宗春山谈到,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千龙网网络素养学院刚刚发布了《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北京地区青少年首选上网设备为手机,而聊天软件恰恰是上网最常使用的软件,“哪怕是玩游戏,也常常是为了社交。他们看似认识很多朋友,但只是通过手机,彼此没有表情交流,没有肢体接触,甚至没有言语对话,结果可能导致机能的退化。”
在宗春山看来,家长应当与孩子共同规划暑假的安排,切忌自作主张,否则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另外,一些家长试图利用高科技手段去监视或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但这样很被动,反倒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甚至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丧失信任。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必须经过双方认可,不能是单方面的‘不平等条约’。要知道,孩子一样渴望公平,如果规则只是针对孩子,家长却随意破坏,那显然不合理。比如,家长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碰手机,那孩子肯定很难接受。”宗春山还提醒,规则可以有适当的弹性,但必须明确底线,严格执行,不要让孩子一次次试探底线,否则只会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