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磁带”背后的“大浪费”
曾当过中学教师的株洲市民刘国良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个高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至少要购买五本英语教材,部分学生还要购买选修教材,每一本教材都配有磁带。据他测算,一盒磁带价格平均7.5——10元,如果每个高中学生每学年买4盒磁带,那么,全国2700万左右的在校高中学生此项花费就可能达数亿元。“教材捆绑配套磁带、光盘的做法,客观上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教育开销。”
多位受访者还对“小磁带”背后潜藏着的污染风险表示忧心。
据测算,一只普通塑料袋重2——3克,而一盒卡式磁带重31克左右,相当于12只塑料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万人。如果其中1000万人每人每年买两盒磁带,则需购入约2000万盒磁带,其总重量相当于约2.4亿只塑料袋。按照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则能覆盖约200个足球场。
还有受访者计算,磁带每秒运行长度约为4.76厘米,以常见的30分钟磁带为例,一盘磁带的录音带长度约80米。以1000万中小学生每人每年两盒30分钟磁带计算,磁带总长度可达170多万公里,可沿着赤道缠绕地球40多圈。
另一方面,有了磁带,就得买卡式复读机。受访者计算,如果有1000万中小学生各买一台复读机,以每个复读机重200克计算,其总重量可达约2000吨。按照每个复读机平均厚度3.5厘米计算,排起来的长度约有350公里。
多位受访教师和家长认为,尽管当前一些地方因有自主选择、替代方案可能减少一些卡式磁带、复读机、光盘等的消耗,但“塑料语言教学”大量消耗塑料和产生电子垃圾的污染风险不容忽视。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长沙走访了多位街头巷尾捡拾或收购废品的人员,并联系了广州等地废旧塑料循环利用企业,登录了一些物资回收知名网站进行咨询,发现其对废旧卡式磁带均不感兴趣。
在一家废品回收利用知名网站,本刊记者没有查询到任何有关废旧卡式磁带供需的有效信息。一位受访废品回收站经营者说,目前没见过专门买卖废旧卡式磁带的人,“偶有卡式磁带混进废塑料卖,大约几毛钱一斤。”
本刊记者了解到,卡式磁带外壳塑料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如果不回收并合理循环利用,混在土地中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焚烧则会释放有毒烟雾和气体,易污染空气,影响人类健康。
受访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即使到了终端处理环节,废旧卡式磁带也比较令人头疼。按照正确的处理方式,需要将磁带和塑料外壳分离,采用不同技术加工回收利用,费时费力成本高;卡式磁带外壳无法与光盘等共线处理,经济上不划算;此外,磁带处理更麻烦。磁带基材是塑料,记录层主要由磁粉和醇酸、丙烯酸、聚氨脂或聚酯黏合剂制成。一般的回收处理需要借助高温高碱性介质将基材与记忆层分离。这种回收处理方法生产效率低,回收处理过程易产生污染。同时,由于废旧卡式磁带过于分散,达不到大规模回收经济效益,尚无法采用更安全环保的回收处理工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