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角度准确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对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历史远见,切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契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适应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自主创新撑起民族脊梁。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今年视察北大的讲话中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从思想深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体系化的教育思想,精髓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对举办什么样的强国教育和怎样办强国教育提出了深刻阐释,指明了教育强国的发展方向,不仅有认识论的阐释,也有方法论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一流大学,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他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的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回答如何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三个“要”: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其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2014年教师节时提出的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第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怎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他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理论的要义在于思考的深度,在于指导实践的力度。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展现真理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大论述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是教育实践无止境则教育理论创新无止境的生动写照,抓住了古今中外教育强国发展的根本之道,把握了当今中国教育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大众的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是引领中国教育实现强国梦想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