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扫盲工具到文化桥梁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以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教学普通话,目的在于便利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以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并非用来代替汉字。”1958年2月3日,吴玉章在《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中,清楚说明了汉语拼音的两大职能——注音和拼写。
60年来,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这都得益于汉语拼音。
除此之外,设计手语、盲文等特殊语文,改进和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编排各种辞书、图书、档案、病历、文件等资料,形成术语和代号……汉语拼音经过60年的发展,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而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国盲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伟表示:“汉语拼音是编制手语和盲文的重要基础,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因其口语化、音素化、拉丁化的特点,而成为汉字使用国际通用计算机键盘进行信息输入的重要工具,让古老汉字搭乘信息快车走向了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汉语拼音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告诉记者,汉语拼音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韵、调训练的重要依据。
这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推行50年时所指出的:“五十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为国际的文化桥梁。”